(三)紧扣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工业强基赋能。按照省委省政府强县域行动关于“工业强县、产业兴县”要求,树立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的发展导向,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抓平台,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坚持要素向园区集约、项目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完善会宁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加快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争取年内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强工业”的主战场。抓特色,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立足会宁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展特色产业园创建行动,加快实施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及种植基地、津甘共建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成农产品加工产业园7个、标准化种养产业园57个。以朝阳农产品交易中心、河畔肉羊交易市场、北部瓜果蔬菜物流中心、依禾物流园等为节点,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借助京东、阿里巴巴、供销e家等线上平台,持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争取全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增加到80个,“甘味”区域品牌增加到4个、企业商标品牌增加到10个。抓培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导向,通过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一批大企业好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打造一批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推进加工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强工业引领县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
(四)注重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三产提质增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健全完善商贸流通体系,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努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放大红色文化效应。传承发扬好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加快会师旧址5a级景区创建步伐,推动“红色会宁·会师之城”、红军烈士陵园等项目建设,提升改造长征胜利景园基础设施及景区风貌,实施会师大道、会师南路风貌提升、博物馆新馆展览陈列布展等工程。依托会宁干部学院、红军小学、红军村,做大做强红色培训产业,努力实现旅游富民。充分发挥会师旧址和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力争全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增长20%以上。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巩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成果,以“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为依托,推进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提升,立足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植入本土文化元素,实施一批农家乐、民宿项目,推动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和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乡村旅游人才引进和培训,培育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围绕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会宁县综合商贸服务(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传统商业网点改造等项目建设。依托会宁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项目,建设会宁汉唐街“1 n”电商产业集聚区,形成电商、物流、培训、金融、创意等结合的电商产业洼地,打造成网商创业地、网货集散地、网销交易地。有序实现消费扩容升级。充分发挥消费基础作用,重点围绕汽车、家电、家居、餐饮等行业,持续办好民俗文化旅游节、乡村旅游节、全域旅游线路踩线宣传活动,发展新型消费场景,着力构建以城带乡的县域消费新格局。结合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帮扶,继续开展线上线下消费帮扶,对接特色农产品采购活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年内培育限上企业4家以上。
(五)坚持建管并重,全面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坚持以会师之城建设引领城市转型发展,增强县城载体功能,高水平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美丽家园。加快城市建设。加大城市道路新建改造力度,重点打通城市断头路,有序推进旧城区主次干道改造、城市慢行步道建设,启动实施文昌路延伸段、南关什字人行天桥、水岸桥等道路桥梁项目。有效缓解城镇户籍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等住房需求,改造提升城区老旧小区,启动实施瑞金路南侧棚户区改造及避险搬迁安置小区建设项目。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实施鸭掌沟林荫公园、会师竹林等6个园林绿化项目,新增绿地面积330公顷。保障城市运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实施文星街、通宁街、长征胜利景园西侧道路等市政管网提升改造工程。争取启动定西至会宁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项目,有效降低群众用气成本。深入开展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医疗教育、交通运输、政务服务等领域“5g 大数据”垂直应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强化城市治理。纵深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落实“门前五包”等管理机制,加大市容环境、占道经营、物业管理等专项整治力度。扎实开展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百日会战”、非标电动车整治,着力营造平安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区管控,严格规划审批,强化批后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严查严管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持续提升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
(六)厚植绿色理念,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将绿色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和基本原则,积极融入黄河战略,着力构建生态宜居会宁。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治理,实施祖厉河生态长廊建设、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着力构建祖厉河沿线生态廊道和华家岭流域山水乡村示范带,依托“双重”项目和整合资金,实施退化林修复、人工种草、城区大环境绿化、湿地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17.8万亩、退化林修复14.3万亩、种草8万亩。实施好2万亩“双千”道路绿化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淤地坝、坡改梯和小流域治理项目,不断扩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全力争创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加大环境监测治理。加强专项执法检查,常态化开展河湖巡查,狠抓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执法监管。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工程,巩固好各级各类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成果。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施会宁县生活垃圾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赋能行动,积极创建华家岭流域“一乡四镇”“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29.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及40万亩林业碳汇、100万亩农田碳汇开发,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林业工程碳汇收益分红模式。加强与国家能源集团甘肃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实施10万千瓦山地光伏项目,探索推进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补齐新能源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