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强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实施高质量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力争新增“四上”企业200家以上、新注册市场主体2万户以上。支持石川密封、奥森制动、美尔森石墨抢占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市场,打造新材料产业示范区;支持天成制针扩建倍增,塑造国内制针行业领军地位;支持宏远氧业、金润核电、德衡人力加快对接资本市场,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以上。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支持本土企业和新落户企业深耕主业、做精专业,让扎根芝罘创业崛起的老企业感受到“家的温暖”,让选择芝罘创赢未来的新企业体验到“家的归属”,与芝罘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三)聚焦提升城市承载力,加速建设精致舒美活力城区。坚持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以战略眼光、系统思维、工匠精神加速靓变焕新、优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品位品质。
强势突破城市更新。拓展丰富“两带一核”主框架,坚持“城人产”融合、“留改拆”并举、“招建融”协同,招募城市合伙人,实行大片区统筹、一次性规划、分批次实施,重点推进8大片区更新。让海岸展现新面貌,全速推进国电投核能总部运营中心、一突堤精品社区等18个项目,推动海上世界组团加快崛起,打造滨海中央商务区。加快崆峒全岛工程建设,岸岛互联推动码头区、前导区完工,实现崆峒胜境酒店试运营;实施向善街更新改造,南北串联朝阳、所城两街区,丰富业态和消费场景,建设“品重烟台”优质特产旗舰店;实施太平湾—烟台山、虹口及滨海沿线综合风貌提升改造,东西并联海上世界、芝罘仙境两片区,塑造更具魅力的活力海岸。让新城汇聚新动能,高标准推进夹河·幸福新城开发建设,坚持绿色低碳智慧引领,强化价值挖掘,加快推进双碳科普馆、万华城市公园等5个产业项目,鼓励本土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及行业头部企业布局落户,率先打造科创总部cbd,推动起步区快速崛起、推进区连片开发;加快实施幸福新城配套中学、珠玑西路等19个基础设施项目,梯次提升幸福南路、化工路两侧城市景观风貌,持续释放优质发展空间,奋力崛起一座生态之城、科创之城、文化之城。让老城迸发新活力,强化功能疏解,注重产业导入,因地制宜更旧建新,实施火车站站前片区、环海路西片区、两河片区、白石—璜山片区更新,加快突破经伦街、捷敏街等15个更新项目,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更多群众享受更加舒适的安居生活。
乘势提升功能形象。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提升年活动,全面推进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等标准化管护,构建精致城市管理“芝罘模式”。增强基础设施便利性。立足构建便捷路网体系,加快推进荣乌高速改扩建,全力保障塔山北路、红旗路、德润快速路征迁,新建续建博学路、珍珠路等8条道路,提升修缮上夼东路、向阳街等18条道路,畅通对外大循环、全域快循环、城区微循环。立足优化群众出行服务,加强城市停车综合治理,新建改建停车场9处以上,新增停车泊位1500个以上、充电桩1500个以上。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全域优化环境卫生,实行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资源化利用,打造16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让绿色生活更触手可及。全力拓展绿色空间,新规划建设一批口袋公园,有序实施城区水塘水库公园化、景观化改造提升,让市民家园更精致靓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健全违法建设源头治理长效机制,开展围挡拆除区域治理,持续提高小区物业服务质量,高标准创建15个幸福示范小区,让居家生活更温馨惬意。拓展智慧城市覆盖面。建设区级城市大脑平台,纵深推进数据资源整合,丰富智慧市政、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推动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聚势守护生态本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美丽芝罘建设,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开展大气污染区域联防综合整治,精细治理扬尘源、工业源、移动源污染,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高标准开展夹河流域美丽河湖建设,加强管网溢流问题排查整治,推动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三期投用,持续改善大沽夹河水质。严格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完成塔山火烧迹地复绿,常态化做好森林抚育和护林防火,让芝罘生态环境底线更牢、蓝天碧海底色更足、城市绿色底韵更浓。
(四)聚焦强化创新引领力,加速打造独具优势科教高地。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
建设优质均衡的教育首选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让芝罘教育“金字招牌”熠熠生辉、越擦越亮。优化布局校舍资源,加快推进8所中小学建设,建成康和中学、通世小学等6所学校,新增学位1.1万个以上,稳步提高幼儿园优质率,提升教育承载力。优化提升内涵品质,扎实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入推行“核心校 成员校”“名校 新校”模式,重点打造紧密型、融合型教育集团;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启动实施第四批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高层次紧缺性人才引进力度,构建教育人才“金字塔式”培养体系,提升教育竞争力。优化拓展特色品牌,深化“活力新课堂”改革,加强“一校一品”建设,打造市级特色示范学校10所以上,三年内国家级体育项目特色校覆盖率达到50%以上,提升教育影响力。
建设活力奔涌的创新策源地。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企业主体、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协同发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鼓励冰轮集团等创新骨干企业“揭榜挂帅”攻关尖端技术,实施各级科技计划10项以上;强化中小企业基础支撑,新增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家以上。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引进高层次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共建高端研发机构,支持区内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实验室、科研设施、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新增创新平台5家以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鲁东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作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项以上;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争创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