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主体不断壮大。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抓手,在全区深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计划,使各经营主体实力得到提升。截至2020年,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43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24家,区级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29家,其中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3家;家庭农场达993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4家,市级绿色示范性(休闲性)家庭农场44家。

  农业品牌更具特色。全区累计建成“丽水山耕”合作基地145个,“丽水山耕”背书产品210个,“丽水山耕”营销网点60家。全区培育省名牌农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4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2个,累计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154个,生态精品农产品240个。“丽水枇杷”“处州白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定。

  农旅融合蓬勃发展。念好“山字经”,大力发展山居、山耕、山货、山景,推进“红绿”融合、农旅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创成a级景区村70个,建成省级美丽牧场12家,创建休闲观光农业点61个,休闲家庭农场13家,农事节庆活动基本实现“一乡一节”。全区累计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150个,农产品旅游地商品166个,农产品旅游地商品销售总额38.7亿元。新增农产品商标127个,母子品牌3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总收入从2015年末的42.8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14.76亿元,乡村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农业安全有效保障。牢守安全底线,统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安全、农业生态安全等农业领域安全工作,成功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动植物防疫水平有效提升,创新提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96349”工作法获全省推广。农业生态底色更足,多层立体生态养殖被写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养猪上楼”入选农业部“五大治污”模式。注重绿剑执法护农品牌打造,获评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浙江省农业行政执法绩效考核优胜单位、丽水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等称号,连续5年取得丽水市农业行政执法年度考核第一名。执法办案成绩优异,获评全国农业行政处罚优秀案卷3个,省级优秀案卷5个,市级优秀案卷9个,并多次在全省农业执法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二)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农村风貌显著提升

  提升农村颜值,乡村建设走进“新时代”。莲都区连续11年被评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2019年创成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领域最高荣誉。全区统筹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六边三化三美” 等一揽子工作。2020年完成整治点位2845个,完成6个村“一村万树”建设。坚持“巩固一批、创建一批、培育一批”,以每年推进总任务村数25%左右的进度,梯次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全区累计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8个,建成6条美丽风乡村景线;累计创评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98个、精品村27个;创建市级花园乡村23个、花园乡村精品村8个;新增美丽庭院2527户,累计创建户数达14134户,占比达13.55%。

  补齐生态短板,村居环境迎来“新风景”。坚持从乡村生态、人居两个环境整治着手定向发力,推动生态更和谐,乡村更宜居。生态建设方面实现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达到90%以上,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县、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城市。人居环境提升方面推动全区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同时斩获省级考核优秀。“十三五”期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建制村全覆盖,已建成污水设施全部完成运维移交,完成大港头镇、雅溪镇、同心新村“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全覆盖,连续4年获得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通报表扬,积极探索垃圾“上门取件”模式,共有136个村实行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189个(含8个城中村、5个拆迁村),巩固提升分类薄弱村53个,分类覆盖率达90%,回收利用率45%、资源化利用率9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累计改造农村公厕484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

  传承乡土文化,莲都乡愁涌现“新记忆”。“十三五”期间,莲都区坚持“一村一特色”定位,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引入资本“活水”,上演“古村复活计”,取得了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目前全区列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31个,累计实施重点村5个、一般村25个,完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13个,下南山村、西溪村获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绩效评估优秀。欢庭南山、孝道官桥、红色新陶等一批具有莲都古村落特色的美丽村庄,正让莲都乡愁不断涌现出“新记忆”。

  (三)富民强村持续实施,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发展理念及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扶贫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程,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21260元增长至2020年的30365元(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收入绝对值连续24年全市第一。低收入农户由2016年的32202户55851人减少到2020年的9911户14003人,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85元。

  富民画面愈发生动。围绕富民产业,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挖掘促农增收“金钥匙”。大力实施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做强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茶叶、瓯柑等传统主导优势产业,推广覆盆子、高山蔬菜等高效特色小品种农业,推进笋竹、油茶等高效生态林业发展,推行“养猪上楼”“十箱万元”等促农增收模式,创新培育润生苔藓、轩德皇菊等特而精的农业种植产业,将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大产业。积极推行“创业 技能”培训方式,精准开展生态农业、农旅融合等培训,用好农家乐民宿、电子商务、来料加工等致富“新三宝”。2020年,共完成9302人次的培训,农家乐民宿营业总收入2.47亿元,实现网上农产品交易额2.57亿元。

  强村格局更加稳固。始终把“消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建立区、乡、村三级责任体系。调整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与11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健全第一书记(指导员)“十个一”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注重造血,以股份红利“造血”,有效整合各类财政资金3540万元,投资义乌莲都山海协作“消薄”产业园项目和购买古堰画乡商住用房项目,年收益达360万元,其中收益的20%用于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盘活资源,以公开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村级会堂、闲置学校、小水电站等物业资源,实现资源活化、资产增值。2020年,全区208个村年总收入达到1.17亿元,年经营性收入达到4630万元。其中年总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村19个;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有14个,年总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126个。

  安居梦想全面点亮。全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深入调查,开展摸底工作,设立“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指挥部,多个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工作人员。搬迁政策已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区委常委会审议,部分安置小区建设方案已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累计建成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26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官网地址下载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28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