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以钢铁、焦化、铸造、建材、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电镀、制革、造纸、纺织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在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施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减污,打造多维度、全覆盖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依法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探索开展整体审核。

  3.优化重点行业企业布局。引导重点行业向环境容量充足、扩散条件较好的区域优化布局。积极向国家和省工信、发改等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全力加快市区周边污染企业退城搬迁。

  4.实施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推动优化园区在城市总体空间格局中的布局,促进园区绿色发展。根据园区发展定位、主导产业类别、污染源现状,推进园区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建材、化工、铸造、印染、电镀、加工制造等传统制造业集群提升,提高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5.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物流及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推进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研发应用,在重点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生产技术和装备。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培育打造一批绿色设计示范、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6.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做大做强环保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加大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力度,大力发展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模式。大力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监测、综合环境分析、环境调查与评估等服务新模式。探索开展环境治理托管服务、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引导和扶持单一的环保制造企业向集研发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为一体的环境综合服务企业转变。

  (三)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1.调整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管道气覆盖范围。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推广农村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生物质气等新型能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3%以上。

  2.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压减重点用煤行业煤炭消费,原则上不再新建、扩建以煤炭为燃料的工业项目,确因产业发展和民生需要新增燃煤项目的,按照《河北省用煤投资项目煤炭替代管理办法》实施煤炭减量替代,且排污强度、能效和碳排放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实施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大力推广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供热方式,形成以大型热电厂为主,多种清洁能源形式为辅,集中供热与分散供热相结合的城乡供热格局。推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将工业企业纳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范围,确难实现的工业园区实行“以大代小”“一园一炉”,在集中供热和燃气管网未覆盖的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推进电网升级改造,积极推进电锅炉供热。在能源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继续实施清洁取暖扫尾工程,基本实现平原地区农村清洁取暖全覆盖,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偏远山区,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利用、洁净煤等。实施农村清洁取暖农户动态管理,规范“新增”和“退出”农户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维修服务体系,基本完成种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

  4.严格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禁燃区内禁止使用原(散)煤、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煤焦油、重油和渣油等)、不符合标准的洁净煤以及其他国家规定的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集中供热项目、热电联产项目除外)。对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区域,依法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强散煤生产、流通等环节监管,严厉打击无照经营、非法销售劣质散煤等违法行为。加强农村散煤复燃管控,建立散煤复燃监督检查机制。

  (四)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1.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年运输量15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及物流园区新建或扩建铁路专用线、运输管道,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有序转移。到2025年,火电、钢铁、煤炭、焦化等行业大宗货物通过铁路、新能源等清洁方式运输比例达到70%以上。

  2.构建高效集约的绿色流通体系。探索推进我市公共服务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物流信息协同共享,积极发展甩柜运输、共同配送、统仓统配。发展绿色仓储,鼓励和支持在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加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推进寄递企业包装物回收循环利用共享。

  3.推动车辆升级优化。加快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城市配送、邮政快递、铁路货场等领域应用,示范推广氢能货车。支持车用lng加气站、充电桩建设,支持在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居住社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到2025年,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等车辆全部为新能源车或清洁能源车,城市建成区域内物流配送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国六以上车辆。

  (五)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1.构建绿色制造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节能降耗、低碳发展、清洁能源替代、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关键领域,研发应用先进技术。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高效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相关院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31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