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道定位为协同创新功能区。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和周边现有天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数据服务加速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构建“众创空间 孵化器 加速器”的全链条、协同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汇聚天大、南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形成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功能区。

  科研西路定位为专业创新功能区。依托原天津市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环天南大创新创业中心”,依托天津市创业孵化协会,成立“环天南大创业载体联盟”。依托正在建设的“未来里”项目,正在改建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8358研究所航天光电产业园项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项目等,打造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专业服务等为主导的专业创新功能区。

  2.打造区校联动示范区——鞍山西道沿线

  通过对现有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提升改造,依托天大雄厚的科研优势和丰富的海内外校友资源,重点引入科技服务、移动互联网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总部,聚集高端科技人才,打造国内外高端科研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的新高地,以及特色鲜明、现代时尚、环境优美的城市知识经济新景观。

  打造建筑设计创意集聚区。发挥好天大1895建筑设计大厦的聚集效应,以天大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为龙头,集聚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水利工程设计等一批上下游企业,推动建筑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打造专业科技服务集聚区。依托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光电子工程等优势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大力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新知识新技术领域专业性科技服务业,就近外溢一批优秀高校科技成果。

  打造科技企业总部集聚区。充分发挥天大校友在学界、商界、政界、金融界、媒体等各领域的显著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总部落户园区,逐步形成高技术企业聚集群。

  3.打造产城融合标杆区——西营门片区

  分期收储、梯次招标,将西营门片区打造成为南开区产业升级核心区、天津市创新发展示范点、京津冀智力产业、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动力源。依托清华启迪控股的“产学研”的软件资源,整合“产、学、研、金、介、贸、媒、政”多元化创新资源,重点吸引信息技术、能源环保、医药健康等领域相关龙头企业的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入驻园区。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聚焦机器人、先进传感、应用软件开发、芯片设计等智能制造产业链条,培育和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打造智慧互联产业集群。顺应“互联网 ”发展趋势,突出南开特色,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吸引一批智慧城市、“互联网 ”企业聚集。

  打造医疗健康产业集群。聚焦精准医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康养健身等重点领域,积极引入医疗科研、产业资源,积极布局集科研、教学、预防、康复、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医疗健康产业链。

  4.推进重点楼宇的升级改造

  把握科技地产及旧城改造提升趋势,加快推进第三代科技楼宇建设。盘活楼宇资产,开展老旧厂区、学校院所旧址改造升级,制定项目整体提升改造方案,明确产业定位及运营模式,将城市更新与载体建设有效结合。参照天津小洋楼改造、河北区集中开发利用旧楼宇的做法,以超常规的办法,统筹旧楼、旧社区改造升级,加快建设一批合适创新创业的科技园区(科技街区)、科技楼宇。按照创新片区、园中园、科技楼宇,分层次打造高密度、高浓度、高社会影响度的创新空间。有效整合空间资源,为科技产业发展整合、建设或储备发展空间,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的腹地。

  (五)加强开放协同,转化创新资源效能

  1.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聚高质量创新资源

  进一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圈,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广泛吸纳北京科技创新优势资源,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和园区主动对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培育相关企业,加快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不断健全补链、延链、强链机制,着力突破薄弱环节和核心要素,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链,成为京津产业科创重要节点。积极引进产业示范性强、带动力大、链条式优质企业。深化与首都央企国企、民营强企和中关村、亦庄等优质资源合作,整合利用南开区在科技、高校、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创新资源,积极争取京冀重大项目落地南开区。

  2.探索“创新飞地”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发展“飞地经济”,实现跨地区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选取与南开区地缘相近、优势互补的区域,探索产业园区跨区域共建和“飞地经济”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构建科学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体系,推动经济聚集发展,形成协作配套的产业布局,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配置。通过制定合理的互利共赢利益分配机制,加强飞入地与飞出地间的联系。强化科技创新领域对接,推动两地产业园区错位发展、互补共赢。

  3.推动校区、所区合作,释放科教资源的能量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高校、院所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进校(所)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继续加强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在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校区、所区对接机制,继续推进“南开博士创业园”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推动、资金扶持、政策聚焦,促进创新链向产业链转化的协同创新,强化原创和新兴产业策源功能,推动研发与商业化同时发生、科学家与企业家同场合作的新研发,推动发展独角兽、平台化、创新型新企业;推动硬科技、师生共创的新创业,推动专业化市场化的新服务,为创新型南开建设赋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2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