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滑雪运动产业。重点实施集训练、比赛、旅游、住宿、餐饮、器材销售租赁于一体的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区项目建设,在满足全区运动员日常训练的同时,通过引进承办各类级别的赛事和项目表演等方式,集聚人气调动广大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热情,培育多元体育产业主体,满足大众滑雪、专业滑雪、极限滑雪等各层级滑雪爱好者需求,争取成为众多雪上项目国家队、省队的训练基地和比赛场地。

  积极倡导全民健身。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大力发展户外运动、室内运动,推动健身康体服务市场化发展,提升体育消费能级。结合山城江城特色,重点发展路跑、骑行、登山、冰雪、攀岩、航空等户外运动健康休闲产业,打造一批体育公园、山地户外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和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加快完善室内运动健身设施,大力推动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电子竞技等室内运动,打造提升一批室内运动健身房、体育场馆。创新健身康体服务消费业态,大力培育健身培训、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健身消费新内容,引导体育协会、组织、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民办非营利性企业参与体育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消费新场景。到2025年,人均体育健身设施面积3㎡,每年举办5次地区级以上体育赛事。

  健全群众健康活动组织。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推动其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组织指导协调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加强各级体育总会作为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重点培育发展在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依法依规进行登记。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全力推进健身设施和场馆建设。积极推进健身设施建设,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室内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充分提高公共场地的利用率,为不同的体育锻炼人群提供方便条件,推进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整合社会各界现有体育健身场馆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民营体育健身场馆给予扶持,构建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免费开放、健身指导、培训等服务体系。

  五、重大工程

  (一)健康科技创新驱动工程

  鼓励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支持东圣、万通、茂祥、金恺威、兴华、利民、昌源等骨干企业建立医药创新研发平台。探索建设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医疗器械技术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合作开展研发创新。推动本地企业与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医药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完善临床研究创新机制。建立产学研供需对接机制,搭建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东昌区三级医疗机构获取临床试验资质,开展临床试验,共享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医药、医疗器械产品创新研发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医药、医疗器械企业与临床试验机构联动合作,保障企业的临床试验研究,促进临床资源更好地支持企业研发服务,提升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率。

  建设专业化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和对接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和临床评价中心(gcp)在我区落地,提升创新药物产业化进程。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外包与服务机构,提供新药筛选、工艺路线设计、质量研究、药理药效研究、安全性评价、中试放大、注册申请、委托加工等医药全生命周期凯发官网地址下载的服务支持,构建合同研发服务(cro)、合同生产服务(cmo)和合同生产研发服务(cdmo)产业服务链条,提升医药研发和生产服务能力。

  (二)健康载体筑巢引凤工程

  1.建设健康产业功能载体。

  积极谋划建设健康小镇。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以产业融合为理念,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健康小镇。以“农业 ”延长产业链,建设集中药材和花卉种植、自然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健康农林小镇、花卉小镇;以“制造 ”推动产业升级,建设以创新孵化、健康制造为主的健康科技小镇;以“旅游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自然资源禀赋,建设以运动休闲、森林康养、中医疗养等为主题的康养小镇。

  建设产业孵化载体。鼓励相关企业、平台公司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开发健康产业孵化载体,建设集“产品研发、中试转化、生产制造、产品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加快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产业孵化平台发展,加大对在孵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就地产业化。

  2.创新园区开发运营模式。

  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在坚持产业运营导向的基础上,探索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专项债 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等模式,对园区基础设施和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利用,通过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产业导入、孵化等带动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借鉴长春、沈阳等地园区开发经验,构建全流程的新型产业生态圈,促进园区生产、生活功能和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基于技术研发、中试转化、流通推广等产业配套功能,鼓励用地指标紧张的区域科学规划新型产业用地,推进产业综合体和高标准厂房建设,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2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