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加强血液供应保障。优化中心血站、中心血库设置,完善设施设备。增设献血点,增配采血车、送血车,完善采供血网络布局。推进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联通省级血液中心、血站和医疗机构,精准开展血液供应保障和应急调配,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开展人员培训,提升血站人员工作能力。继续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力度,提升献血率。

  6. 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院安保力量和设施建设,推进“人防、技防、物防”达标,按要求设立警务室,加强数据共享和联动处置,各级医疗机构警医联动机制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涉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7. 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防范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培训和演练,重点加强治安消防、用火、用电、燃气、电梯、危化品等重点部位和基础设施设备的风险排查和巡查督查,消除安全隐患,严肃责任追究。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积极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作。落实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深入开展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三)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四平市中心血站新建设项目、四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加快四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完成。

  2.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每个街道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有1所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卫生室,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居民提供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系统涵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过程,并与其他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服务,建立基层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转诊服务机制,实现服务对象连续、动态、综合的健康管理。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

  3. 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病理科等临床专科建设。各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疑难病转诊及经三级医院治疗后转诊的恢复期患者。加强县级中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

  专栏5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项目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市内3个重点专科建设,完善科室设备,加大监督力度,开展先进技术,提升医务人员能力。

  质控中心能力提升。落实质控中心专项经费,用于专业人员培训、调研检查、标准制定等工作,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

  七、推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推动市、县两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加强市级中医医院优势专科和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专科能力建设,发掘推广特色诊疗技术,总结形成特色诊疗方案,带动区域专科专病诊疗服务整体发展。在基层中医馆大力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依托现有机构布局建设市级中医康复中心,推进二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推进辖区内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高质量提供中医药服务,并建设一批省级示范中医馆。到2025年,实现中医服务到村,形成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落实国家推动中西医协作的各项政策,围绕中医优势病种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中西医会诊制度,“宜中则中、宜西则西”。支持朝医、满医、蒙医等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培育临床优势、推广适宜技术。建立中医药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

  (二)夯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强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保护与研究利用,挖掘整理区域内中医药典籍文献,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加强全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中医药传统知识活态传承。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与联合攻关,基于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院内制剂等开展中药新药研发。强化科技主管部门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协同联动,科学规划管理中医药科研项目,系统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继续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持续加强全市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发挥名老中医工作室作用,做好师带徒工作,培养一批优秀学员。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方面考核。定期开展市名中医评选,培养优秀青年中医临床骨干人才。加强中药质量保障,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等产业链质量追溯系统,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管,基本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项目,促进民间中医药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