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绿色高效施肥制度

  (一)建立秸秆粪污堆沤还田制度。

  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采用玉米秸秆 畜禽粪污 生物菌剂堆沤的方法,在田间地头堆沤成有机肥直接还田,形成全市大规模高效率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新模式。要重视秋冬季低温条件下的秸秆粪污堆沤技术研究与攻关,尽快形成成熟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技术体系;要重视研究探索有机无机复混施肥技术;要重视研究组织操作模式,争取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的运行模式;要重视研究探索对新的秸秆粪污堆沤技术推广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新主体主导、政策支持、成熟技术支撑的新型有机肥施用制度。“十四五”期间,全市秸秆粪污堆沤过腐还田面积要达到200万亩。

  (二)建立秸秆还田技术体系。

  全市玉米秸秆处理应采用“三三制”利用原则,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将“深翻(粉耙)-离田-覆盖”三种方式相结合,每个周期秸秆深翻(粉耙)还田、覆盖还田与离田三种方式各占1/3,建立起玉米秸秆还田制度,形成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体系。“十四五”期间,要尽快形成技术体系,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600万亩。

  (三)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全市相关农业技术部门要做好采集测试土壤样本、田间试验分析、提供施肥配方、指导科学施肥等基础工作。鼓励肥料生产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配方肥生产,指导农民施用配方肥料、缓控施肥等高效肥料,掌握科学施肥技术,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精量施肥,减肥增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化肥减量施用目标。以农技部门为主,构建测土配方管理站点、基地,提高技术咨询服务工作水平。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推广,引导和督促农民采用科学的方式分期施肥、施好穗肥。到2025年,主要粮食作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

  三、创新集成黑土地轮作制度

  在适宜地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轮作间作耕作制,均衡土壤养分利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升耕地地力。探索推广“一主四辅”种植模式,“一主”:实行玉米与大豆轮作,发挥大豆根瘤固氮养地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优质食用大豆和油料大豆供给。“四辅”:实行玉米与马铃薯等薯类轮作,改变重迎茬,减轻土传病虫害,改善土壤物理和养分结构;实行籽粒玉米与饲用玉米轮作,以养带种、以种促养,满足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实行玉米与谷子、高粱、燕麦、红小豆等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轮作间作,减少灌溉用水,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实行玉米与花生、向日葵等油料作物轮作间作,增加食用植物油供给。

  四、建立机械化主导的耕作制度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黑土地保护和肥沃耕作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大中型拖拉机、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机械、玉米收获机等装备和设备更新,提高高性能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精准施药、中耕深松等耕地保护作业效率。发挥农机装备购置补贴杠杆作用,不断提升黑土地保护和肥沃耕作层培育所需机具保有量。重点打造四平农机产业园区,支持我市黑土地保护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与肥沃耕作层培育相配套的农机支撑体系。

  五、建立黑土地清洁保护耕作制度

  (一)推进化肥减施增效行动。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配方肥生产试点,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探索“企业 推广 合作社 农户”等合作模式,推进配方肥生产,扩大施用面积,大力推广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产品。

  (二)实施绿色防治行动。

  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的无害化治理和生态控害等先进施用技术,促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增强区域联防联控能力,扶持发展一批形式多样、技术过硬、服务规范的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

  (三)强化农业污染防控。

  开展企业排污和历史遗留污染源整治,对耕地周边重金属排放企业提标改造,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积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强化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分区、分类治理,精准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以东辽河及支流为重点,以及西辽河、伊通河、辉发河等边缘河流,加大灌溉用水水质管控力度,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水质安全。

  专栏3. 重大工程项目

  1. 四平市国家级黑土地保护耕作技术研发中心项目。重点支持梨树县,规划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设黑土地保护耕作技术研发中心,包括土壤污染物治理修复技术实验室、自动化生产信息收集处理室、综合办公室以及必要的配套科研设备、办公设备等。

  2. 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应用工程。重点推广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保育技术模式和玉米秸秆条带保护性耕作两种技术模式,低山丘陵区因地制宜推广玉米秸秆覆盖垄作种植、玉米秸秆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模式。

  3. 玉米秸秆堆沤培肥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工程。在畜禽养殖区周边、有机肥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玉米秸秆与畜禽粪肥堆沤还田为主推技术,集成其他管理技术,着力解决畜禽粪污污染,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4. 水稻稻草粉碎翻压还田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工程。在全市灌溉条件充足的水稻种植区,以水稻稻草粉碎还田为主推技术,集成其他田间管理技术,探索实施稻草全量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0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