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才创新赋能。推动市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工作常态化,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干部人才、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高校毕业生志愿者、金融助理等进站人才积极性。研究出台系列招才引智政策,清单式引进培育一批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培养计划,发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谋划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持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转让、合作开发、联合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借鉴先进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成功经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深刻转变,突出抓好六个重点。“高效”:强化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探索整合“一网办”“一窗通办”“工改窗口”组建“大综窗”,开展政务服务窗口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创建活动,持续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建设湛江标杆政务服务大厅。“便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理率;增设一批政务服务自助办理机,实行12345政务便民热线24小时在线服务,努力做到一个指头、一次操作办成事。“法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制定实施2023年吴川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全面压实责任单位职责,推动各项措施逐条逐项落实到位。“公平”: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亲清”: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鼓励干部坦荡真诚与民营企业接触交往,严格监管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违纪行为,做到亲不逾矩、清不疏远。“活力”:坚持“暖企”行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援企惠企稳企安企政策措施,真下企业、真解难题、真办实事;营造全域重商、亲商、招商浓厚氛围,展现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创业的发展姿态。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要求,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效能。抓实国企改革,贯彻“国企改革发展提升年”行动精神,加快国有“僵尸企业”出清、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有序做好吴川城市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队伍组建、注资、业务开拓等工作,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扎实做好县域共青团改革,更好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青春力量。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组建政府国防动员办公室。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税收征管改革、预算管理改革。推动各行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活力。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做大经济体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和全员招商工作机制,市领导带队赴外找企业、找项目,营造全体领导干部重视、参与、服务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考核体系和项目遴选机制,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效,以项目动工看实绩、以亩均论英雄。建强市招商引资联络处(广州),组建专业化驻点招商小组进驻吴川广州商会开展驻点招商,打造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全球的招商信息“雷达站”。发挥17个“招商大使”影响力,及时跟进投资线索信息、推介投资环境,为企业投资、项目进驻、机构合作等牵线搭桥。积极开展委托招商,利用中介机构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搜集投资线索、遴选项目。瞄准现代农业、航空研制、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资源深加工、电子信息科技、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的放矢开展招商引资。
(五)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销号工作。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深度治理,推动企业减污降碳,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滨江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建设、塘尾街道截污管网工程建设,加快入河排污口整治、入海排污口优化整合,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继续做好袂花江、小东江上下游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全力保障国考断面水质均值达标。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建成市环保热力发电厂配套飞灰填埋场建设项目,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巩固废塑料加工企业和“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整治成效。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和生态监管体系,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完成振文镇飞蛾岭护坡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鉴江中下游(吴川段)综合治理工程,动工建设振文镇沈屋支渠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博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示范区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继续实施主要河道水浮莲清理及河道保洁,提升碧道4.3公里,完成水生态修复项目2个。严格落实林长制。有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绿色发展方式。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落实“双碳”战略,健全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广绿色建筑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年产80万立方米装配式建筑预制pc构件项目建设,新建新能源充电桩35座。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树立绿色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