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添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做好改革文章、走好开放之路,更高层次打造创新创业的“活力溧水”。

  深耕改革“试验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办事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加快形成“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优化拓展26个标准化“一件事一次办”应用场景,扩大涉企经营“一件事”覆盖面。完善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加快水务公募reits项目进程,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民营经济“31条”和市“28条”,优化完善企业家服务日、区领导挂钩联系企业等制度,针对重点企业落实“一企一档”精准服务,实现驻厂专员、千企走访、惠企政策“一本通”“三个全覆盖”。坚决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政策,持续推进各类惠企政策“综合集成、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力争全年新增经营主体2万户。全面推动存量资产资源盘活利用,统筹利用资产证券化、对外合作、改造提升、“公物仓”建设等方式,加快盘活国有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低效工业用地、农村集体闲置资源。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城建集团要聚焦城市开发运营、产业载体、基础设施等领域,推进城南新城开发;产业集团要聚焦文旅体产业,结合“无想院子”十种模式,推动盘活闲置资产和引进优质项目无缝衔接;溧高投要聚焦科技产城融合投资运营,持续深化“新研机构 关联企业 基金”结对联动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落地;国资集团、环境集团、经开集团、农高集团等区属国有企业要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创新“强磁场”。探索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细分产业园,支持西门子推进“繁星计划”,鼓励长安强化“头雁”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上楼进园”,形成“强强联合、以大带小”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探索建设“政校企”合作平台,加快组建高校创新联盟、产校联盟,推动高校院所进企业、进园区,组织高校与产业园区结盟、学科团队与重点企业结对,实现“产业园区 大学园区”双向赋能,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循环生态链。突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健全“孵化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认定一批”滚动发展培育体系,加快推动“小升高”“高升规”,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超580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深入实施“溧智英才”人才集聚计划,完善“人才 项目”、柔性引才等制度,确保引育省级以上人才170人。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深化“溧刻贷”金融服务,力争“园区贷”入库企业突破1000家,组织开展专场金融服务对接会12场次,撬动更多金融机构增加科技信贷投放,全年发放科技贷款20亿元以上。

  塑优开放“新格局”。推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协同发力,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培育有竞争力的外贸,力争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深化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秉持“越流动越主动”的格局和胸襟,做强门户枢纽、开放平台,充分释放“保税 临空 口岸 跨境”叠加效应,落实“产业带 跨境电商”培育计划,实施地产工业品跨境电商b2b出口行动,争创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发展会展经济,用好空港国际博览中心、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等平台,构建市场化、融合化会展新生态,打造具有溧水特色的会展品牌。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境内外展会,支持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步抓好自然人消费和法人消费,支持无想水镇景区争创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特色经济集聚区1个以上,新增特色消费场景70家以上。加快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积极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消费增长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三)坚持融合融通,着力绘就城乡新画卷。系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高品质打造安居宜居的“美丽溧水”。

  焕新城市品质。加强文化强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严守文保“紫线”,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新需求、新场景、新业态有机嫁接,探索人文经济学溧水实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坚持组团式、多中心发展,强化老城片区“小而美”项目配套,推进城东片区规划建设,提升城西片区功能品质,完善工业集中区生活功能载体。深化“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继续实施寺桥片区、飞燕文化产业街区更新,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万平方米,有序实施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着力激发建筑市场活力,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启动开发区田冲及排头村、城区杨家园及洪蓝社区等2个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深化“美好家园”建设,争创省市级示范项目2个以上。高标准办好秦淮源头灯会、天生音乐谷系列音乐节、溧水半程马拉松等节庆赛事活动,启动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全力打响溧水城市品牌。

  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更高质量的现代农业,树牢“全域农高区”理念,深化“一区一中心”联动发展和“一区多园”建设,集聚农业科技资源,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个以上,争创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个。抓牢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继续推进“吨粮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4000亩。实施富民强镇帮促行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美丽乡村 ”农业、文化旅游新业态。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持续深化“交邮快供”融合发展,启动区级农村物流中心建设,畅通农产品上行进城“最初一公里”,打通消费品下行进村“最后一公里”。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深入开展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6个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加快红色李巷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以上。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任务,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形成更多典型案例和试点成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官网地址下载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982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