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深化“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阴新实践,奋勇争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
结合上级要求、综合各方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880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外贸进出口保稳提质,实际使用外资9.5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产业强市,筑牢现代化建设坚实根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统筹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攻坚项目投入。统筹考虑用地、规划、能耗、产出等因素,动态更新江阴招商地图,深入推进基金招商、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全面加强与央企国企、知名民企、外资企业、金融机构等对接合作,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积极鼓励存量企业增资扩产,全年引进超50亿元项目4个、超百亿元项目2个。用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深化重大项目领导挂钩、专班服务、联席会办等制度,聚力提升项目“五率”完成度,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0个以上,推动盛合晶微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远景智能电池等项目建设,确保风和医疗、恒润传动风电轴承等项目竣工投产。
推动产业转型。深入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聚力做强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345”产业链群,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规上工业产值规模力争突破6800亿元。引导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实施装备数字化换代、车间智能化升级、工厂网络化发展,完成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800家,新增智能制造标杆100家。大力支持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力争年内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达150家以上。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促进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消费回暖,拓展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托育等消费增量,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引育优质企业。鼓励支持本土骨干企业整合资源要素,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加快打造一批处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龙头链主企业,不断壮大“500强”企业群体。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更多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单项冠军、配套专家,确保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突破150家。持续壮大“江阴板块”,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紧盯产业链断点、堵点,瞄准产业链高点、延伸点,推动风光氢储、先进封测、车船装备等领域精准补链。加快总部企业引进与能级提升,吸引知名央企、跨国企业、旗舰型创新型企业来澄开展战略合作,实施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强化要素保障。落实落细国家、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大惠企纾困解难力度,坚持“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全力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降成本。纵深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释放更多土地、环境、能耗等要素容量,加快一期28个工改项目建设,全年盘活腾退提升土地1.3万亩、其中集中连片4000亩,形成千亩以上可用地块2个,高水平建成一批中小微产业园、主题产业园。加快各类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发展,力争年内股权投资基金注册规模超5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全年新增信贷投放超200亿元。
二、聚焦科创江阴,锻造现代化建设硬核支撑。扎实推进“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优化“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创新格局,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
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3%以上。加大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引育力度,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450亿元。大力支持南方科技大学、俄罗斯工程院等与本土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引进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4个。引导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家。落实全域标准化战略,建成省级标准创新基地1个,本土企业主导参与完成制修订国内外标准79项。
加速集聚创新人才。以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为引领,着力发挥产业吸引力、提升交通便捷性、增强城市宜居度,全方位优化人才“引育用留”环境。紧抓省人才发展现代化试点契机,深入实施“暨阳英才计划”,释放市人才基金撬动效应,用好用活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创飞地”,探索“柔性引才”新模式,全年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200个、大学生超1.3万人。大力培养紧缺型技术人才和新时期“江阴工匠”,新增技能人才1.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00人。
着力营造创新生态。持续落实新型复合产业用地(mx)政策,新开工建设科创载体100万平方米、投用80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无锡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全力推动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开展“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90亿元。充分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争科技贷款发放突破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