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产创融合这个核心抓手,塑优产业治理体系和动力机制。
1.攻坚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强链提质。巩固“三比一提升”成效,转变产业项目生成模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做细研判策划。引导重点园区深化产业研究、梳理薄弱环节、选准主攻点位,基于政策动向、投资风口、产业基础锁定招引对象,根据产品市场前景、技术领先程度、投入产出效益研判信息价值,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协同性。做活推进机制。结合产业发展目标和现实增长需求设定项目任务,立足市(区)发展阶段和园区产业特长压实项目责任,采取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等方式统筹项目资源,通过专业人才引进、专职队伍培养等措施充实项目力量,形成一盘棋抓项目、专业化抓招商的工作态势。做实项目质效。树立长期与即期、体量与质量并重的考评导向,鼓励以商引商、大数据招商等方式创新,围绕产业细分需求提供个性化、集成式部门服务,力争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开工150个、新竣工100个。做强载体支撑。结合“五经普”工作和“十五五”前期研究,探索园区产业空间治理,升级“一企来办”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精准画像”“精准拆解”实现企业与政策合理匹配,通过“精细分区”“精细算账”实现项目与要素统筹对接,让政策要素落到产业场景。做优市场环境。厚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推动解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10条落地,通过细化营商条例宣贯、放大政策组合效应、提高政务诚信水平提供更多确定性,通过推行柔性执法、创新审慎监管、加强舆论引导塑造更大包容性,通过规范市场准入、透明配置要素、依法保护权益带来更强公平性,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切实增强企业家和投资者敢干敢闯敢投的信心。
2.突出数实融合,促进产业增值增效。紧扣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增量,把数据要素作为赢在未来的革新力量,把数字赛道作为换道超车的关键变量,在融合发展中塑强产业竞争优势。力推产业数字化。深化“智改数转网联”,抓好诊断服务、项目转化、标杆创建,打造“1 n x”工业互联网平台矩阵,导入中小企业“小快轻准”数字化凯发官网地址下载的解决方案,推广个性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发展供应链管理、生产性金融等新业态,加速形成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的产业发展范式。探索数字产业化。围绕打通数据要素资源化资产化价值化实现路径,立足优势产业构建核心数据链、夯实数字底座,聚焦关键环节建立数据资产化制度体系和规范框架,率先试行数据要素价格监测、登记存证、资产评估,积极推动企业数字资产入表,争取成为国家医疗数据要素流通试点。加快能力体系化。布局“算力一张网”,建设数据产业园,基于区块链平台完善数据要素可信体系,组建运营数据要素创新学院和联合创新实验室,引进培育数据加工处理、产品承销等专业服务商,鼓励发展数字资产合规、评估、经纪等第三方机构,营造基础完备、要素富集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3.涵养科创生态,增强产业内生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金字塔型创新生态体系,走好内涵增长、创新驱动之路。提升企业创新水平。集成科技、人才、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通过组织校企对接、培育科技经纪人等方式助力企业技术攻关,争创质量强国标杆城市,推进专利标准融合创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0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4000件。提升创新载体功能。着眼塑造大健康产业地标,汇聚名城名校名企名人名院资源,用好部省共建机制和省级支持政策,创建国家级泰州队列研究中心,谋划建设泰州实验室,融合北大、复旦、南医大等高校临床科教资源,打造p3、glp、gcp等关键平台,构建大健康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聚焦建设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建立园区为主体、市(区)抓统筹、市级做支撑的协同创新机制,围绕报批审评、标准认证、专利申报等环节引进专业机构,推动政策、要素、服务向园区聚合。提升科技招商成效。按照优势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思路,开辟生命科学、氢能和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对接高水平实验室和科技型央企,寻求与长三角国创中心、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嫁接协作,强化离岸创新中心服务研发、孵化项目、导入资源示范作用,以高含新量项目培育高质量爆点。提升人才集聚效应。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实施青年人才“聚泰”三年行动,用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产才融合力量,举办“泰有引力周末嘉年华”“科技人才活动周”,新增青年人才4万名、高层次人才2800名。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实施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科技型产品,推进政府投资基金规范健康发展,丰富活跃创投资本,组建人才创投联盟。
4.建设农业强市,夯实产业现代化根基。围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调优产业结构、提升综合效益。坚持产业兴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抓实种业振兴和“菜篮子”保供措施,打造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确保完成省定粮食播种面积目标;依托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优势领域做特“2 n”农业全产业链,健全信息、资金、人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园区特色化发展、企业规模化发展、科技应用化发展、集群品牌化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层次融合、全链条升级。坚持服务惠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县城产业和服务功能,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调优村庄布局,探索片区化全要素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改善水电气、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费效比,扩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设施覆盖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个以上。坚持改革富农。开展乡村振兴先行市(区)、中心镇、示范村创建,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四强四有”行动,扩大“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推进闲置宅基地、农房流转线上交易试点,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