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地”。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推进绿色转型向精细化、系统化发展,加速形成三条“经济带”。形成“生态产业经济带”。着力加快北部新区建设,推动新区规划与城市发展融合,加速推进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文化创意、科普教育四类产业,逐步完善沉陷区功能结构。形成“生态修复经济带”。做好矿山治理“后半篇文章”,探索环境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打造矿山文化名片,不断丰富绿色矿山建设内涵。形成“生态文旅经济带”。紧紧围绕“一心一带一环三轴七片区”发展规划,建设“生态 ”文旅产业,构建生态价值网络。

  ——全力扩大投资,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牢固树立时不我待的发展意识,有效搭建“三个平台”,建立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搭建“高能级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紧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发达地区,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发展。搭建“高品质协同发展合作平台”。深化对口联动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强化产业对接,切实形成理念互融、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产业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搭建“高水平飞地经济助力平台”。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抓一汽“六个回归”有利契机,有序承接长春汽车零部件产业外溢,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约发展。

  ——完善要素配置,打造城乡融合“样板地”。更加注重协调发展,逐步拓宽“三个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拓宽“城乡产业互动发展空间”。鼓励工商、物流、管理等城市社会资本向农业倾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强“节日特色经济”和“旅游后备箱经济”,不断发挥城乡产业互动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发展。拓宽“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空间”。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为重点,建立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引入城市公共服务要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普惠共享,形成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保障可靠的综合服务体系。拓宽“区域环境一体化发展空间”。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城乡环境建设,推动城市景观向乡村延伸,抓好城乡过渡区域美化绿化亮化,促进花园式城市连带花园式乡村发展,逐步构建整洁靓丽、浑然一体的城乡生态格局。

  ——聚焦民生福祉,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地”。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注重人民生活质量提升,有效构建社会事业“三大体系”。构建“更加全面的保障体系”。全力扩大惠民覆盖范围,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强化救助福利举措,不断健全医保动态调整机制,推广医养结合服务,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构建“更加优质的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配建,加强义务教育、医药健康、文化体育等公共供给,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构建“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不断强化社会治安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2022年政府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履新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全面贯彻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引领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未来五年总体谋划,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节能减排等相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按照上述目标和要求,2022年将重点从九个方面开展攻坚行动:

  ——实施项目建设攻坚。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要求,围绕产业发展、能源替换、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切实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续建项目投产达效。加强项目跟踪管理,按照“五化”工作标准加快推进启臻文化教育产业园、罗兰香谷房地产等14个续建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提升项目复工率、竣工率和达产率。力促新建项目如期开工。充分发挥项目中心作用,分类落实“一名区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包保一个项目的工作机制,细化时间表、制定路线图。全力以赴推动辽矿40兆瓦光伏发电、辽源泳池堆示范工程宣教培训中心等8个新建项目按时开工建设。推进谋划项目快速落地。积极对接国家资金投向和政策导向,抓好项目深度谋划,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及时跟进煤炭仓储交易中心、东北亚大数据中心等15个谋划项目,争取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力争在22个拟实施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5个新开工项目,不断提升区域项目总量,扩大投资规模。

  ——实施工业提质增效攻坚。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启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专项工程,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6户。培育优势产业“扩产能”。紧抓全省支持碳纤维产业发展有利契机,完善碳纤维产业园基础设施,推进亿达碳业等碳纤维企业进一步释放产能。全力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器建设,助推装备制造产业融入汽车产业链条。加快新旧能源替代转换,序时推进“燕龙”多用途清洁供热示范工程,打造清洁供暖“西安样板”。壮大传统产业“提效能”。实施“企业升级”计划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速吉林装备制造、隆盛源、聚源重型等传统优势企业智能化改造进程,提升“矿山机械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强度和产品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投入产出比。稳定现有产业“强动能”。着力抓好稳企运行,完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实行“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机制,搭建融资平台,开展银企对接,完善要素调配,着力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用地制约等难题,全力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db/288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