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用地结构优化调整。继续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加强建设用地供后开发利用全程监管,强化临时用地管理,合理划定功能留白地块,加大力度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严格落实县城规划及园区规划,严控县城无序发展、粗放发展,优化工业企业布局,推进工业用地园区化集中安排和小化工等中小企业搬迁入园。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已明确的退出企业,要明确时间表,逾期不退出的予以停产。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调整过程中,将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留白增绿,持续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建设和储备区更新。调整种养业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优化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严格保护森林、湿地(沼泽、滩涂、水域)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结合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保障合理的生态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蓝绿生态空间。

  (二)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聚焦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全力打造成套及特种设备、电梯及零部件、汽车内饰及零部件“三位一体”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基于“一地六县”市场需求及供给结构,打造新型产业链,发挥“一地六县”产能联动优势,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为引领、九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为支撑的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程,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新制造转变。充分利用鸿泰钢铁及恒发铸造的产能配置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谋划建设绿色铸造产业园,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结合郎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化与白茅岭农场合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智慧农业、安全农业、观光农业和家庭农场,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郎溪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6”行动计划,以粮油、畜禽、特种水产、茶叶、优质烟叶等为主,重点发挥优质粮油、皖南特色烟叶优势,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

  构建特色生态服务业。依托优良的生态本底、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倡导绿色生活为主题,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打造以山水观光、文化体验为主线的休闲旅游产业和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康复养老产业。充分挖掘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美食特产等资源,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业态,推动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郎溪“一城两山三湖”等旅游资源与“一地六县”其他县市优质旅游资源的联动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领跑者”制度,探索建立财政补贴、金融信贷支持等政策,鼓励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落实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和第三方治理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争取设立生态银行分支机构。

  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战略平台优势,不断厚植县域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吸引高端人才,汇聚技术、资本,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打造一批绿色产业、特色产业集群镇,布局乡村旅游、运动康养、数字创意等新业态。郎溪县绿色发展方向为:打造智能制造、大健康、新材料生产基地和长三角知名的山水生态与休闲度假型全域旅游目的地。按照“圈层整合、轴向拓展”理念,在构建“两核、三廊、三区、多点”生态空间格局、“五大基地,两区两园”的农业空间格局和“一区四园一港”工业空间格局基础上,构建功能合理的县域经济空间体系。

  (三)扩宽“两山”转化途径

  培育特色生态文化。深入挖掘郎溪县茶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加快区域特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融合。深入推进品牌特色乡镇建设,推动皖南古村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充分挖掘民风民俗文化中的生态元素和生态思想,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精品。不断拓宽生态文化价值实现渠道,将生态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着力培育文化、生态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文化产业,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的价值实现。

  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按照“生态 文旅康养”产业定位,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围绕“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的发展定位,深入实施旅游全域化、旅游国际化战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优质旅游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一城两山三湖”旅游空间大格局,重点打造山水文旅融合休闲康养度假与环南漪湖滨湖休闲度假旅游东西两线。大力引导旅游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旅游业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业、工业、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互联网 ”旅游、定制旅游、旅游o2o、虚拟旅游等新业态,依托5g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加大文旅资金筹措力度,着力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完善旅游配套体系,大力推动绿色旅游发展,促进全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生态产品供给。加强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盘活资源要素,打造特色生态产品,加快推向市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产品溯源体系,进一步提高品牌价值,助力生态产品营销。挖掘生态产品溢价,做大康养、户外运动等环境依赖型产业,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健康养生基地。发挥林业资源优势,以碳汇造林、森林经营为重点,通过贸易方式获取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开发多元化碳汇产品,建立以碳汇为载体、以市场为手段的横向补偿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实现“两山”优质高效转化。

  (四)深化绿色生活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依托六五环境日、低碳日、节能宣传周、无车日、地球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开展绿色生活主题宣传活动,鼓励依托专业宣传机构和团队主导生态环保宣传,借助社会组织、第三方专家等多渠道,将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化、渗透化和立体化。全面推进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消费绿色低碳产品。通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力争到2022年,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广,通过宣传一批成效突出、特点鲜明的绿色生活优秀典型,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调控、系统管理和长期监督,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责任考核体系和年度绩效必考项目。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探索“三美”郎溪实践路径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三美”模式,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在目前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基础上,力争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积极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入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官网地址下载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6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