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森林生态全域提升行动

  统筹推进国土绿化美化。一是加强城市森林建设。增加建成区和城镇建成区森林面积,加强城市新区绿化,利用好拆违和改造土地,加强城市周边附属绿地建设,营造乔木森林,为公众提供舒适休憩空间。二是加强乡村森林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万树”行动等专项要求,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利用好村庄边角土地、拆违地块、房前屋后等宜林地,大力建设道路风景林、河道生态林、“四旁”果木林、农田防护林、公园休闲林,突出“身边增绿”。三是加强通道森林建设。在公路、铁路、河道、水岸沿线、农田林网绿化推进通道森林建设,构建森林生态廊道网络。切实抓好重要节点、干线两侧、水土保持片林的建设,着力建设以森林为主体,实现区域生态空间互联互通的美丽生态廊道。到2025年,完成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面积2900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5.89%以上。

  有序开展森林质量提升。一是落实“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根据全省计划目标安排,实施大运河美丽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构建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廊道系统。二是实施森林碳汇建设。围绕加快提高现有森林生物量,通过间伐抚育、整枝施肥、补植乡土树种等措施,提高林分蓄积、提升碳汇能力,美化林相景观、增强生态安全,着力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是推进健康森林建设。全面开展抚育为主的健康森林建设,对重点区域实施林相改造,提高阔叶树等非松树比重,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到2025年,林木总蓄积量达到22.24万立方米;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面积达到1.07万亩,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生态产品多元化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持续推进森林示范创建。一是创建森林城镇。通过省级森林城镇创建,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彰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效,保障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创建生态文化基地。结合建设美丽经济,对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熟的单位,鼓励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化基地,促进美丽经济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突出农村新兴产业的绿色生态本质。三是创建“一村万树”示范村。通过珍贵彩色树种进村入户等行动,引导和鼓励村社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加大对乡土乔木树种的应用,积极建设“森林村庄”。到2025年,全区省级森林城镇、生态文化基地等森林系列创建单位总量达到8个以上,新增“一村万树”示范村3个以上。

  大力建设弘扬森林文化。一是高起点建设古树公园。在美丽乡村建设成就基础上,充分保护古树群落生境,利用其景观特色建设古树公园,突出“乡韵、乡愿、乡愁”,打造坊间休闲、怀旧、议事场所,实现公园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是高标准保护古树名木。将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与“林长制”挂钩,继续做好长效管理和巡查督查,探索建立古树智慧监测管理体系,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智慧化、数字化转型。三是高质量宣传森林文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交流互动性强的森林系列活动,扩大森林文化的对外交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结合国际森林日、爱鸟周、野保周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关注。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组织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植树活动,大力推广“互联网 全民义务植树”模式,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形成“植绿就是树文明”的新风尚。

  (八)资源保护安全防控行动

  建立分级负责“林长制”。一是构建林长责任体系。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林长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能,划分责任区,分级指导或执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完善奖惩考核制度。强化林长制督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实现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责任体系。三是强化治理能力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落实林业精细化、数字化管理举措,建立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森林灾害防控、林业改革、资源监管、基层建设等各方面能力建设。

  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一是完成湿地本底调查。摸清全区现有湿地和水系资源情况,开展湿地动植物资源、景观资源和水质情况等基础性调查,完成湿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建立湿地生态因子智慧监测体系。二是落实湿地生态修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湿地类型和功能,针对不同的影响因子,实施生态阻隔林带、出入水口生态缓冲带、生态水岸改造等精准化修复措施。到2025年,完成大运河、丁山河漾、北太漾等湿地修复面积4800亩以上。三是强化湿地保护举措。做好已落界湿地的日常管护,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生态、违规占用湿地等行为。

  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一是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以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构建野生动植物动态监测体系,制定科学的保护对策和行动措施。二是开展退化生境修复,科学处理生态廊道与森林、湿地节点的空间关系,以生态廊道、生态河岸等建设为基础,实现城市森林的物理贯通,恢复生态网络结构,推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三是营造城市绿地野生动物活动场所,全面开展野生动植物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工作,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及河湖改造,增设野生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人工栖息设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完善森林灾害防控体系。一是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大力做好火灾隐患排查预警和专业护林队伍保障,推动生物防火阻隔林带、森林消防通道、骨干林道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引水灭火”工程和消防水池设置,探索建立森林防火物联网智慧感知系统。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防火意识,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二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以“稳定疫情严防扩散,加强监测抓好监管,完善机制提高效率”为目标,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测、重点防治。针对松褐天牛、美国白蛾等林业重点有害生物,实行全年常态化的重点巡查监测和清理防治工作机制。三是加强重大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编制《临平区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科研及财政投入力度,探索数字化灾害预警新机制,提高林业有害生物治理水平,加大防控工作宣传,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稳定在1.1‰以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切实提高各级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水平,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涉农部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统筹力度,建立完善有关项目标准制定、任务下达、工作调度、业务指导、监督管理、绩效评估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年度计划,健全考核、督查机制,把乡村振兴纳入各级大党建工作考核和政府工作实绩重要内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官网地址下载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