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 5 沪深股市长三角医药企业占比 附图 6 新三板长三角医药企业占比

  数据来源: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上交所科创板肩负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短板的重任,而生物医药是科创板的重要板块,2021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公司以整体营收占90%、归母净利润增速达176%位列科创板上市公司业绩第一 。科创板已成为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风向标,截至2021年上半年,科创板上市64家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来自长三角的企业有27家,占比约42%,长三角医药科技创新企业在国内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二)沪苏浙皖发展特色

  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全国领先,伴随产业要素的集聚,不同地区各具发展特色,形成差异化的定位和分工。

  附图 7 沪苏浙皖生物医药空间分布

  1. 上海:医药创新

  上海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中心密集,融资环境良好,集聚了世界生物医药前十强中的大部分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中科院药物所、国家基因组南方中心为主的“一所六中心”体系,是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生物医药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

  目前,上海全力落实生物医药“上海方案”,着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海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为轴心,以临港新片区、东方美谷、金海岸、北上海和南虹桥为依托,共同构筑“1 5 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且各区域的分工有所区别,上海张江以创新化药、抗体药物、细胞治疗等领域为主;临港新片区以精准医疗、靶向药物、数字化器械等领域为主;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以疫苗、现代中药等领域为主;金海岸绿色承载区以原料药、新型制剂、细胞治疗等领域为主;北上海高端制造集聚区以医药制造、医疗器械、物流等领域为主;南虹桥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以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为主。

  2. 江苏:医药制造

  江苏是我国生物医药制造业领域的领军者,是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性最好最活跃的地区,生物医药产值位居全国之首。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强,形成泰州、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苏州、常州和无锡八大医药集聚地。在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江苏省占有南京、苏州和泰州三个席位。三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其中,南京生物医药谷以生物药、医疗器械、基因等领域为主;苏州工业园区以创新药、医疗器械、ivd、基因等领域为主;泰州医药高新区以疫苗、诊断试剂、高端器械、生物药、制剂、现代中药和保健品等领域为主。此外,连云港经开区汇集恒瑞、豪森、正大天晴等大型医药企业,形成以原料药、制剂、中药、医疗器械、包材等领域为主的发展格局,在全国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3. 浙江:医药“智”造

  浙江是生物医药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近十年取得了较大成绩,尤其在化药领域形成了集中间体、原料药、制剂、流通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近年来,浙江发挥生产制造与数字经济融合优势,聚焦在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制药、医疗器械、第三方检验检测等领域,形成杭州、宁波、台州、绍兴、湖州、金华多市联动的发展格局。其中,杭州医药港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等领域为主;杭州高新区以智慧医疗、体外诊断等领域为主;绍兴现代医药高新技术园以化药、生物药、诊断等领域为主;台州现代医药高新技术园以高端原料药等领域为主;金华市以聚焦中药、化学医药制造业等领域为主。

  目前,浙江已经形成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台州医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临海医化园区、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绍兴滨海现代医药高新园区、德清县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桐庐(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等产业版图。《浙江省生物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指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中心和生物数字服务中心,远期力争成为有竞争力的世界级生物经济产业集群、全国生物经济先导区和生物数字融合示范省”的目标。

  4. 安徽:综合发展

  安徽省着力构建国内领先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推进以亳州现代中药、阜阳太和现代医药、合肥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为代表的综合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合肥、亳州、阜阳差异化发展、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合肥高新区以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精准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等领域为主;亳州以中药销售等领域为主;阜阳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高端制剂、精准医疗等领域为主。黄山市可以依托新安医学传统优势和绝佳的生态优势聚焦生命健康产业,紧盯生物医药和生物萃取、现代中药研制与规模化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研制、高端专科医疗、高端健康管理及医美等领域,努力建设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知名医养康养示范区。

  (三)长三角区域发展问题

  1. 产业链生态尚待完善

  长三角尽管有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充裕金融资本,但仍然存在创业公司融资困难问题,另一方面区域性金融市场分工体系尚未形成,长三角内部资金联系尚不够紧密,生物医药金融支持仍然跟不上发展速度。从人才要素角度看,医药工业人才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淀,同时以地区为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区域衔接难度大,增加了人才流动成本,长三角医药人才仍然缺乏。

  2. 创新资源分布集中且区域共享协同不足

  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资源虽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为丰富,但总体仍处于创新资源紧缺状态。长三角临床试验跨区域共享依然较少,样本库、材料进出口、检测评价、研发外包等创新链环节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仍待加强。从地区分布来看,长三角医药研发创新、临床试验等机构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呈现省市之间分布不均衡、省内市内分布也不均、大中小城市间跨区域协同不足。

  3. 创新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差距

  尽管近年来长三角每年新药申报数量迅速增长,但大部分企业布局创新药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从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为主的转型升级阶段。医疗器械领域自主研发创新则更加薄弱,大部分产品还是国产替代型、模仿型创新,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新医疗器械更多是全球原创型产品。此外,长三角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领军企业总体处于百亿美元市值规模,相比全球前十大医药企业普遍达到千亿美元市值的规模,差距仍在10-20倍。

  4. 产业政策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长三角地区有较为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及制度背景,使得各市的发展环境同质化,地区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趋同现象,产业同质化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同时,三省一市针对创新产品的地方保护仍然存在,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的扶持政策,大多以促进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导向,存在创新产品准入的“隐形门”。三省一市均将生物医药作为主导发展方向,在招商引资、人才竞争、优惠政策等方面竞争激烈,不协调的政策机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生物医药发展市场生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官网地址下载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03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