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取得成效。环京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打开局面,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大突破,一批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落地,协同创新体系升级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稳固,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均增长率达到10%;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经费比重达到4.5%,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量达到7.5件;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95%。

  --创新主体数量持续增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企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到2025年,全市科技领军企业增长到5-6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到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到13000家。

  --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平台数量与质量实现“双提升”,到2025年,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38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达到80家,省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20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增长到18家,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量增长到2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增长到25家。

  --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70亿元。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进一步形成,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民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05%。

  --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有效落实,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十四五”时期保定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年

  完成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责任单位

  创新

  实力 1.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率(%) 26% 年均增长10% 预期性 市科技局

  市统计局

  2.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经费比重(%) 2.85 4.5 预期性 市统计局市科技局

  3.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量(件) 5.74 7.5 预期性 市市场监管局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1.83 1.95 预期性 市统计局

  创新

  主体 5.科技领军企业数量(家) 3 5-6 预期性 市科技局

  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172 1500 预期性 市科技局

  7.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 8943 13000 预期性 市科技局

  创新

  平台 8.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数量(家) 28 38 预期性 市科技局

  9.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数量(家) 51 80 预期性 市科技局

  10.省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数量(家) 10 20 预期性 市科技局

  11.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数量(家) 14 18 预期性 市科技局

  12.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量(家) 16 21 预期性 市科技局

  13.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家) 20 25 预期性 市科技局

  创新

  支撑 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45 55 预期性 市统计局

  1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 预期性 市发改委

  16.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亿元) 20 170 预期性 市科技局

  创新

  环境 17.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10.2 15.05 预期性 市科协

  第二章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京津保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与京津产业链精准对接,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努力将保定市建设成为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发展排头兵。

  第一节 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第二战略支点”

  充分发挥保定市位于环首都核心功能区的优势,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重中之重,主动对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研究北京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与北京产业链对接。瞄准北京市未来高精尖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储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养老服务、影视文化“十大产业领域”与北京主导产业链协同配套,建立京保产业内循环机制,吸引更多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着力加强与中央企业、京津企业的对接合作,引导企业精准对接、有序承接,大力推动企业总部、科研院所、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科技专项在保定市落户兴业。

  第二节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30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