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河北省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举措
“十四五”时期是河北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冀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教强省的关键时期,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全会和省委第十次党代会、省经济工作会等系列重要会议都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全省将更加注重战略科技力量的培育,提出加快布局河北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主动协调高校、企业、中央驻冀院所力量,力争形成强大创新策源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全省更加注重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做强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支撑,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集中承载地。“十四五”时期,廊坊要落实河北省科技创新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协同创新高地建设,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五、廊坊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赋予科技创新重大使命
中国共产党廊坊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争当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创新廊坊是全面建设“五个廊坊”第一位的工作,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城市和乡村振兴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发展,因而,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在本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塑造发展新优势,引领支撑全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然而,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我市进入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
一、科技投入力度不够
我市财政科技投入有限,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较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据统计,2020年,我市r&d经费投入强度(1.88%)比全国平均水平(2.40%)低0.52个百分点。科技金融发展缓慢,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动力不足。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有限,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等创新型企业主体数量少,科技创新源动力不足,创新产出不高,据统计,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3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15.8件)的一半。
三、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高
“京津研发、廊坊转化”协同创新效能未充分释放,高精尖的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落地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最后一公里”渠道不畅。
四、创新创业生态不优
全市创新创业生态仍需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有待完善,与京津相比水平落差过大,对高端人才、技术、资本、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弱,高层次人才“引不来、接不住、留不下”的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第七次党代会要求,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创新廊坊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高能级协同创新体系,着力培育高精尖企业创新主体,着力打造高质量产业创新链条,着力营造高品质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用超常规举措打造成果转化优势、资源集聚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全力打造科技之城、创新之城,为全面建设“五个廊坊”、争当“三个排头兵”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自主创新。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围绕“四个面向”,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突出开放融合。紧跟协同发展“三大历史性工程”战略部署,构建科技创新空间格局,整合区域创新资源,集聚京津创新资源,探索协同创新新模式、新内容、新机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国际科技创新节点城市。
(三)突出企业主体。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构建完善产学研融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抢占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
(四)突出人才为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根本出发点和政策着力点,全方位推进引才育才用才,着力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五)突出生态营造。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通道,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破除制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系统开展创新改革试验,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综合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走在全省前列,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培育出一批十亿级创新型企业、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千亿级创新型园区,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