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青少年竞技体育成绩斐然
“十三五”期间,发挥体教结合优势互补的作用,一手抓竞赛,一手抓输送,取得可喜成绩。津南籍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共获18枚金牌、9枚银牌、16枚铜牌;参加天津市青少年体育比赛共获422枚金牌,其中,参加天津市第十四届运动会获得52枚金牌;5年来,向市专业队和市体校输送了62名优秀运动员,向大学输送了56名运动员,特别是津南籍运动员代表天津参加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获得棒球冠军、全国男子手球锦标赛冠军自行车公路赛、举重、柔道、乒乓球、女子垒球、女子足球、女子青年排球等项目多次获得全国前三名的优异成绩。棒球运动在我区迅猛发展,成绩突出,培养输送的一大批棒球运动员为天津雄狮棒球队夺得全国棒球冠军做出了重要贡献。津南区被评为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
(七)学校体育不断发展
建立了7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青少年开展健身活动开辟了新领地。体育传统和特色项目学校建设得到巩固发展,发展了2所国家级、8所市级和20所区级体育传统及特色项目学校,成为我区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认真贯彻《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生阳光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棒球、田径、篮球、长跑等竞赛活动形成传统,校园足球联赛继续得到蓬勃发展。咸一中获2016年全国啦啦操中学组总决赛冠军、津南实验小学获得小学组亚军;咸水沽一中2017年全国中学生啦啦操大赛亚军、津南实验小学获得小学组啦啦操冠军;2017年葛沽第二小学参加全国青少年u10曲棍球比赛获得冠军;咸水沽第四小学获得全国青少年棒球公开赛冠军;另有32个奖项项目获得全国性大赛的三至六名,学校体育竞赛成绩显著。
(八)企业助力全民健身
在落户我区有关企业的支持下,分别在海河故道公园举办了“新城吾悦杯”津南区公益健身长跑,700余人参加;在八里台天嘉湖举办了2018年京津冀天海风摩托艇精英赛(星耀五洲站);在咸水沽第一中学举办了“龙湖紫宸杯”津南区家庭趣味运动会、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在辛庄镇永旺梦乐城举办了“弘扬全运精神、共享健康人生”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健身骑行活动;在咸水沽一中举办了津南区“交行沃德杯”广场舞大赛;在新华城市广场举办了“全民健身日”津南区体育健身项目展演暨第四届武术文化节。
纵观津南区体育“十三五”以来的发展实践,成绩固然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体育设施总体匮乏,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目前,我区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只完成津南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尚未投入使用,津南区体育中心选址虽已确定,何时启动建设进程缓慢;二是体育专项经费不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三是业余训练后备力量比较薄弱,教练员队伍亟待加强,训练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体育优势项目正在缩减,教练员工作热情减弱,缺乏竞争机制;四是体育产业滞后,主要集中在健身服务业。产业项目较少,效益不高。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着眼津南区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高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区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体育强区建设新局面,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津南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实施《津南区健康天津行动(2020-2030)计划》,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体育活动的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体育强区基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体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三)总体目标
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使我区体育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努力达到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人才辈出、体育设施更加完善、体育产业效果凸显,体育管理规范有序、健身队伍不断壮大,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市前列,为我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主要目标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思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使群众健康素质明显改善。
(2)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强我区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力,津南籍运动员力争在国家、市级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确保我区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排在全市前列。
(3)切实加强区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水平,改善街镇社区体育设施条件,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体现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4)确定体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消费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开发,鼓励支持健身服务业,逐步形成体育产业体系。
(5)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退役专业体育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体育管理人员力度,充实业余训练教练员队伍和体育管理队伍,提高体育队伍素质和体育工作水平。
(6)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将日益成长的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纳入到体育治理中来,实现在党的领导下,一元主导,多元合作协同,共同管理体育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