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升卫生与健康服务能力

  (一)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动北京友谊医院、北医三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入区办医项目实施,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总量。补齐康复、护理等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设置短板,稳步推进区二院康复医院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十四五”时期,完成5家社区医院建设,确保10家卫生院符合“优质服务基层行”规定标准,打造城镇15分钟、农村30分钟可达健康服务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统筹整合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5年,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9%,签约服务满意率达91%。构建“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把区中医医院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提升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服务能力。发挥区属公立医院带动作用,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加快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到2025年,三级医院数量达8家,每千名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5张左右。

  (二)强化公共卫生保障能力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能力,加快建设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并完善设备配置。完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养老福利机构等重点场所发热监测哨点全覆盖,在每个镇街配备1—2名公共卫生专干。推进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开展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负压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工程,增强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建设公共卫生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区应急指挥系统、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应急指挥系统连接,实现信息报送、指令传递与信息资源共享。构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增强医用物资设备储备、应急物流、医疗废物收运能力。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优化急救站区域布局,实现每个镇街至少配置一个标准化院前急救工作站。到2025年,每3万人口配置1辆院前急救车,呼叫满足率达到99.5%以上,反应时间控制在12分钟以内。强化区中心血库建设,完善血液采集、储存和供应职能,保障区域采供血安全与动态平衡。

  (三)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全面推进国家健康促进区建设,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全民健身普及、健康场所建设、慢病防控促进、心理健康关爱、无烟环境深化、中医健康特色”七大行动,有效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开展营养健康监测、重点人群健康膳食指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持续优化公共卫生环境。做好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完善孕产妇区域抢救中心建设,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和管理工作,加大对计生特殊家庭关怀扶助力度。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提高体育休闲复合公园、健身主题公园、健康步道等健康促进场所覆盖率和通达性,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开展阶梯收费,培育壮大健康人群。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免疫门诊进行改扩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公立医院治理能力建设,理顺区属公立医院的外部治理体制,深化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与市属医院的合作共建。开展区域医疗健康共同体试点,在现有区医院及区中医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基础上,组建由区属二级及以上医院为牵头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为成员的医共体,实现医共体内各机构同质化服务。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和群众关心就医难点痛点,开展患者就医服务流程再造,完善预约诊疗服务,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

  专栏2 卫生健康重点任务

  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建顺义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新址);实施区医院东院区、门诊医技楼和感染科门诊病房楼建设;推动顺义区中医院迁建工程二期项目;对空港医院进行改扩建;完成区妇幼保健院一二期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中心血库升级改造;开展张镇、北务镇、木林镇、北小营镇、北石槽镇、李遂镇、南彩镇、大孙各庄镇和龙湾屯镇等镇级卫生院迁建、升级改造工程。

  人才强卫发展工程。引进2名高端人才、100名硕博研究生,争取每年补充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人。培养百名区级及以上骨干医生,加大公共卫生人员、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动态调整医疗卫生机构编外用工员额,合理增加区属公立医院、急救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员额。

  社会办医提质扩容工程。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各类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办医参加区域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依托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吸引国际高端诊疗机构或公立医疗机构国际诊疗部入驻,提供国际诊疗新技术与高端医疗服务,更好满足差异化医疗服务需求。

  智慧健康服务发展工程。推进“互联网 医疗”、“互联网 护理”与“互联网 健康”服务开展,促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和互联网医院发展,建设智慧医院。构建和完善“互联网 卫生健康”应用体系,建立并完善面向公众的健康门户、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信息系统。

  五、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着力建设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体系,建立产业拉动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快释放“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五新”动能。增强产业、项目、消费、服务等带动就业能力,提升航空服务、跨境金融、文化贸易、商务会展、数字贸易、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产业拉动就业效能,大力开拓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就业岗位,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平原造林等项目建设,最大限度挖掘政府购买服务类岗位资源。落实灵活就业补贴政策,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长效机制,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以引导市场就业为主、托底安置就业为辅,搭建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平台,整合岗位、服务、培训和政策资源,促进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人力资源稳定就业,引导企业分流职工向现代制造业和生产生活性服务业转岗就业、企业优先录用择业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临近企业优先招用河东就业基础薄弱地区劳动力就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1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