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健康海淀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建设成效

  1.立足较高起点推动健康海淀建设,并进一步拓展领先优势。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等核心指标提前完成了规划要求,并持续保持在全国、全市的领先水平。在国家卫生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平安医院”建设等方面,获得了全国先进称号或荣誉表彰。

  2.顺应新时代健康工作要求,顺利实现健康工作的转型升级。贯彻落实新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区级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组织推进健康海淀建设,促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创建国家卫生区等工作中,在深化医改进程中,举全区之力,攻坚解决了一系列区域健康工作的历史性问题。

  3.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积极解决百姓健康服务需求。聚焦“七有”要求、“五性”需求,以务实举措回应百姓呼声、护佑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实施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改善医疗服务、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打出破解百姓看病就医难题的组合拳。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加惠及百姓。

  4.健康工作更好服务和支持首都建设发展与海淀区“两新两高”战略的实施。为提升“四个服务”水平、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推进“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构筑坚实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将健康工作更好融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等工作部署,持续贡献健康红利。

  5.进一步履行健康大区职责。将健康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更大格局,高标准完成健康扶贫任务。围绕公共卫生、中医药发展、医改、老龄健康等方面积极承担国家级、北京市级示范试点工作,为推进健康领域重点难点工作凝练海淀经验、贡献海淀智慧、展现海淀担当。

  (二)存在问题

  1.统筹协调卫生健康工作的力度还需提升。开展卫生健康工作,仍以聚焦具体工作、具体行动的临时性议事协调机制为主,尚未建立全面统筹、稳定长效的区级健康专项工作机制。“三医联动”的组织协调力度还需加大。对健康相关领域、驻区多元优质资源的协调力度不足,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体系尚未在街道(镇)层级、以及重点企业等驻区大单位中实现全覆盖。

  2.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人员薪酬相对偏低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种类配备等情况尚未达到标准化要求,每万常住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力量配比仅为0.88人,低于全市1.65人的平均水平;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实有床位较编制要求缺少95张;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的衔接融合机制仍需完善。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还需加强。在空间布局方面,医疗资源均衡水平有待提升,设施布局“南强北弱”的历史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其中温泉、上庄、苏家坨、西北旺4镇的医疗机构床位数之和低于全区总量的10%,距离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发展要求和百姓健康服务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结构配置方面,急诊急救、儿科、老龄健康、托育服务、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资源相对缺乏;中医药服务体系存在短板,海淀区中医医院尚未实现独立设置,示范引领效应未能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还需加强,硬件设施水平较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全区高水平、复合型卫生健康人才占比有限,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还有待优化。

  4.体育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多样性还有待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相对有限,体育场地设施配置整体结构有待优化,难以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用于全民健身服务的公益类场地占比较低,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体教融合”“体卫融合”的发展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路径还需拓宽。

  5.科技产业支撑作用还需增强。健康领域发展的信息化水平、高新科技应用水平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发展定位仍有一定差距。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卫生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存在瓶颈,健康数据的系统整合、分析运用程度还有待加强。适应“互联网 ”等健康服务新业态以及推进高新科技临床转化应用的配套政策、行业标准、监管机制仍有待完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1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