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女性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依托学习型城区建设,健全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动各级教育协调发展,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为妇女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机会和资源。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妇女利用新型媒体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增强社区女性教育内容供给,引导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女性教育,培育多元办学主体,形成分布均衡、高效便捷的女性教育体系,为各类女性提供丰富、优质、便捷、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完善覆盖区、街、社区三级老年妇女教育服务体系,保障老年妇女对教育的需求。

  4.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女性人才。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积极发挥首席技师工作室作用。结合东城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女性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参与设立技能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有效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保护。制定适应女性特点培训课程,依托首都女职工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女职工流动课堂、公益大讲堂。组织女职工技能培训,提高掌握实用技术的能力,培养适应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女性人才。

  5.持续提升女性科学素养。健全科学普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进科普形式,扩大科学普及教育培训设施网络覆盖面。结合学习型城区建设,加大社区公共图书场馆科学普及出版物的供给,提高女性阅读率和阅读范围。利用网络和现代化远程教育,为外来务工妇女和困难妇女提供应时、实用的科普教育服务。

  (三)妇女与经济:保障妇女享有参与经济活动和共享经济资源的权利,鼓励支持妇女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主要目标

  1.促进平等就业,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女大学生充分就业。

  2.优化就业结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的女性就业比例保持在42%左右。

  3.促进女性人才发展,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40%以上,高技能人才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

  4.维护残疾妇女劳动保障权益,促进残疾妇女就业。

  5.保障妇女获得公平的劳动报酬,男女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6.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加强女职工“三期”特殊保护。

  7.保障女性从业人员劳动安全,女职工职业病和职业伤害发生率明显降低。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保障力度。进一步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职业发展、劳动报酬、职业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权益,为妇女充分参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落实就业政策,实施就业帮扶,努力使有就业意愿的女性毕业生在合理预期下充分就业。

  2.加大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政策,创造性别平等的就业机制和市场环境。依法禁止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和晋升、解聘等环节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畅通就业性别歧视投诉和处理渠道。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并加强妇女就业权益保障约谈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协调监督作用,提高行业自律。

  3.促进妇女高质量就业。大力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女性劳动者。不断提升女性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提高就业层次和质量。联合妇联、工会、民政局等部门定期开展女性专场招聘会,为女性求职者与用工单位开展岗位对接服务。针对就业困难女性群体,全面摸排就业需求,通过分类指导、个性化服务、订单式推荐等方式促进就业。加大岗位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区、街道、社区、企业岗位资源。

  4.探索具有东城特色的职业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多方培训资源,形成多层次、互补充的职业培训体系。全面做好以训稳岗工作,严格落实国家、市、区出台的稳岗位政策,指导企业鼓励女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妇女自身特点及就业实际需求,鼓励培训机构在培训课程中增设更加实用、更适合女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研修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生产服务一线女性技能人才培养。

  5.推进女性创业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东城区“创业服务联盟”优势,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建设。开展创业平台服务人员的全面政策培训,实现政府部门与创业联盟服务平台的工作对接,让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平台,促进更多的女性创业者实现自主创业。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规模,提升就业见习基地质量,为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

  6.促进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坚持性别平等、机会平等,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环境。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依托各类科研基金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培养女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建设一支与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新职业、新业态相适应的新时代复合型女性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各类优秀女性人才典型的培养宣传,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7.全力促进残疾妇女就业。进一步完善残疾妇女就业保障。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支持力度,提高对安排残疾妇女就业单位的直接奖补比例,综合施策降低用工成本,促进残疾妇女稳定就业。多渠道促进残疾妇女充分就业。充分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职能,辐射带动残疾妇女社区就业、居家就业、互联网新型就业。高质量完善残疾人职康中心建设,鼓励残疾妇女参与开发掐丝珐琅、皮影、油纸伞等特色职康产品,精细化打造“喜憨儿工作坊”品牌,统筹创建一批具有东城特色的职业康复工作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16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