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依托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促进集聚创新资源,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开展协同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落实“兴辽英才”、“鸭绿江英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和引进计划,深入推进“带土移植”行动,优化科技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发挥人才使用效能,发展壮大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引领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1.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开发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定向集中轮训”“校地联合办学”“共建实训基地”“引企入校”等形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靶向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聚焦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支持骨干企业与在丹高校、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推进建立“订单、冠名、定向”等校企联合育人和现代学徒工作机制,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留丹就业创业,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采用“项目 团队”的带土移植引才方式,加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吸引高端人才、团队来丹创新创业。围绕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鼓励在丹高校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引进集聚海外归国和国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实施有利于释放人才活力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标准,破除“四唯”不良导向,有序放开用人主体人才评价权,开通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对新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直聘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制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园区在人才集聚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

  4.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树立人才工作“一盘棋”思维,形成人才工作各部门协同共管新局面,为人才营造更大发展空间,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建立完善人才成长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健康发展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和活力。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培育发展人才服务机构,畅通人才服务保障绿色通道,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领军人才制度,形成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常态机制,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栏8 加强人才引进培育

  1.实施鸭绿江英才集聚计划。每年支持10个带项目、带技术来丹或在丹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团队。

  2.实施鸭绿江英才储备计划。采取“直接聘用”的方式每年引进全国“双一流”高校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和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100名。

  3.实施鸭绿江英才就业计划。聚焦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支持实用型人才在丹就业创业。

  4.实施鸭绿江英才培育计划。建立“市级优秀专家”、“丹东工匠”、“丹东农艺大师”、“丹东名师”、“丹东名医”培育体系,培育本地科技人才。

  5.实施人才服务保障计划。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安居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养老、出入境签证、财税金融支持等“保姆式”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6.建设柔性引才平台。每年选聘5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赴县(市)区开展服务,支持10个新建实质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联系点、“候鸟”人才工作站。

  (五)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开展多样化的精准撮合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提高先进适用成果的转化效率。

  1.加快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按照重点突破、有效实施的原则,整合政、产、学、研、金、用等创新资源,构建一个纵向联结省、市、县(区)等管理部门,横向联结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中介机构的立体式、多元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强以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为重点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探索孵化、加速、育成、转化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吸引中科院、国内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向丹东转移转化,吸引专家团队带项目进驻育成中心创新创业。推进集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交易、服务为一体的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融合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转移机构、创新人才团队等创新要素,通过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技特派行动等措施,形成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53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