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造投资兴业新高地。全面提速项目建设。完善“5 2”项目库体系,围绕“五城共建”“农综改”“兴边富民”“现代化灌区”等领域,争取上级预算、国债、专债等资金不低于去年同期,力争新开工项目不少于100个。健全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加快eod、地下综合管沟、集中式光伏、机场四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民间投资。实施民营企业培优扶强专项行动和“梧桐树”工程,多层级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深加工、文旅文创、康养旅居、体育运动等领域,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优先将民间投资项目纳入年度重大项目清单,提升服务企业质效,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力争民间投资占比50%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2%以上。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完善全员招商机制,提升干部招商能力,落实要素保障前提下招商,聚焦“七大产业”包装储备项目30个以上,新签约项目60个以上、投资500亿元以上,引进省外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产业投资占投资比重50%以上。
(四)争当绿色低碳新示范。筑牢绿色安全屏障。以最坚决的态度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积极参与和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试点入口社区建设。持续巩固珍贵用材林、木材战略储备、木本油料等基地建设,实施森林抚育4万亩,争取市国有林场创建省级林业碳汇试点。强力开展污染防治。严格治理“四尘”,有效管控“三烟”,精准管理“三气”,以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为抓手,精细管控各类污染源,确保pm2.5年平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5微克以下,新建第二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点,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8%。做好噪声污染治理,整治重点区域噪音扰民突出问题。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澜沧江、流沙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确保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加强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确保农膜回收率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启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产业综合开发eod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污泥资源利用、餐厨垃圾处理、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等项目,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启动勐罕镇、嘎洒街道污水处理厂和江北污水处理厂3期、江南污水处理厂2期改扩容等项目,确保年内建成投用。打造绿美雨林品牌。突出抓好“三地”“三边”“三口”绿化,新建雨林示范公园38个、提升绿化示范路4条、打造特色示范花街3条,实现建成区绿化率45%以上,新增绿美乡镇3个、绿美村庄70个、绿美公路245公里,积极参与“绿美 无垃圾”试点建设,营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绿美氛围。
(五)深化改革增添新动能。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做好乡村振兴、综合行政执法等领域机构改革,统筹时间表和路线图,稳妥做好资金安排、人员转隶、资产划转等工作;深化实化国投集团、农垦集团改革,盘活存量闲置资产,提升国企专业化水平,确保工作不断、人员不散、干劲不减。提升政务改革质效。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政务服务中心组织机构,从部门“小一窗”向集成“大综窗”转变,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政务服务。健全帮办代办机制,建立市、乡、村三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实现帮办代办项目数提升30%。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争创一流年行动,加快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力争政府采购、市场准入与退出等重点指标在省级评估中达到“优异”等次,80%以上指标进入全省一流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引导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确保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保持在20%以上。认真落实重点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年内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超过68家,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万户以上、企业2000户以上、“个转企”200户以上,“四上”企业不低于20户。
(六)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作用,提升景洪中心城市首位度,编制中心片区、嘎洒片区等5个片区详细规划,完成城市交通、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中老铁路为轴线,加快普文镇、勐养镇等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强化村庄规划成果运用,加强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审批监管,严格农民建房规模和建筑风貌管控。多措并举提升农民收入。落实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确保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比重不低于65%,抓实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入培育龙头企业90户以上,新增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5家、示范家庭农场10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以上,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增幅高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美丽宜居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示范点26个、提升村111个,实施好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和“万吨水泥进农村”“乡村振兴大比武”等工程,确保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87%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60%以上,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85%以上。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启动新一轮城市体检,改造48个老旧小区,修复提升么龙路延长线、清泉路等一批市政路,建设江北、嘎栋、曼弄枫等片区防洪排涝工程,更新老旧燃气管网32.5公里,实施“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等工程。精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强化城市风貌管控,提升告庄西双景、西双版纳火车站等城市窗口。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规范物业行业管理,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及物业进退程序。加快智慧停车建设,新建一批“以商养厕”“小而美”公厕,运用三维科技赋能精细化管理,坚决整治“两违”顽疾。
(七)谱写民生福祉新篇章。确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继续办好10件惠民实事。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群体就业,大力实施“彩云雁归”创业计划,不断提高就业创业水平。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提升教育体育品质。认真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0%,年内完成市第五小学、第七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等项目,加速第七中学建设,新增小学学位3620个。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教达标建设。推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足球产业基地落地,引进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加快培育体育消费增长点。健全医卫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坚持防早防小、科学抓好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开展市域医疗资源载量评估,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市第一人民医院疫防改扩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实施勐龙镇卫生院提质建设,新建4个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力争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标超70%。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两病”门诊用药,不断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以及“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润土培根”四大工程,在5个街道各打造1个旅游促“三交”样板。健全外来务工、经商、创业、旅居等人群教育引导、管理服务、人文关怀措施,深入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全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来到景洪就是景洪人”城市民族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