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便民化政务服务。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实施“一网、一门、一次”审批改革,“网上办、掌上办”事项应办尽办,“跨省通办”事项达到160项。推进政务服务“线上 线下”融合办理,探索“无人工干预”服务模式,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服务企业提升年活动,助力银川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坚持民企、国企一个标准,本土、外地企业一视同仁,完善“政银企”常态化“面对面”“零距离”对接服务机制,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场景数字化重构,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权益。
构建多元化开放格局。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黄河“几”字弯、沿黄城市带建设,深化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建立与苏银产业园等园区“项目共招、产品共育、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坚持招大引强,突出一个产业一组团、一月一招商,争取引进一批数字经济、平台企业、跨境电商、城市更新、民生保障、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0亿元。
三、聚焦高品质生活,坚持民生优先、强化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民心期盼、办好民生实事,全力打造幸福兴庆、文化兴庆。
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创业。实施“1311”就业帮扶措施,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打造20家就业见习基地,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以上。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放贷款1000万元,培育创业实体450个,支持和规范发展早市夜市、便民摊点、特色小店等灵活就业形式,扩大就业补贴覆盖范围,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均衡普惠强教育、优医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所,新增学位4000个。巩固“双减”成果,提高“5 2”课后托管服务质量。加快发展“互联网 教育”,优化集团化办学模式,与清华大学附小、首都师范大学附小等学校组建跨省发展联盟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示范区。持续深化“互联网 医疗健康”,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个,实施大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项目,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70%以上。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国家沙漠休闲运动公园项目,高标准办好宁夏丘陵半程马拉松邀请赛等赛事活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创建国家级健康示范县(区)。
务实有力纾民困、暖民心。持续推进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构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等困难群体“1 8 x”救助体系。全面落实残疾人补贴制度,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聚焦“一老一小”,持续打造老年友好社区、儿童友好社区,推进全龄社区建设。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民办公助模式,力争打造一批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施托育服务综合中心项目建设,鼓励幼儿园开设2-3岁托育班,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
久久为功兴文化、树文明。打造2个自治区级非遗传承点和展示区,擦亮“丝路放歌·黄河诗会”等特色节会品牌,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0场次,厚植文化底蕴。深入实施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推动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等创建全覆盖,助力银川市蝉联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深化“德耀兴庆”行动,大力选树道德模范,创建一批“四德”建设标兵,让文明的种子世代传承。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推广村规民约奖惩经验,坚决抵制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不断涵养时代新风。
四、聚焦高标准建设,坚持城乡融合、注重功能完善,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家园。秉承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理念,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建设,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域提升城市品位。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7个76.43万平方米,盘活“小南门”、珠市巷区域等低效用地,开展民乐瓷砖市场等城中村综合整治,推进北塔四六队、燕庆四队、塔桥大庄点等棚户区改造。打造山河湾后巷等一批特色街巷,加快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特色改造项目规划编制。全力化解烂尾工程,推动融创学院里等3个“保交楼”项目按时交付。接续推进交通疏堵“6 n”工程,实施友爱街与银古路、贺兰山路与友爱街交叉口立体化改造,打通治平路等断头路4条。加强精细化城市管理,坚持建、改、管一体推进,拓展智慧城管、智慧环卫、智慧交通、智慧工地等“兴庆智脑”应用场景,解决好卫生差、停车难、交通堵、工地乱等问题。探索“社区规划师”试点,建设大新镇永泰、凤凰北街崇安“完整社区”。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移民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紧盯返贫红线、兜住保障底线。实施月牙湖优质蜜瓜联农带农、精品蔬果产业示范等28个产业振兴项目,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深入推进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三年攻坚计划,补齐移民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月牙湖乡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乡”。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持续依法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盘活通贵乡安置区8万平方米闲置房。发展民宿经济、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新增新型农村经营主体5家以上。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在农业生产经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技术骨干人员中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辐射带动更多的农业主力军助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整改问题户厕,建设“四好农村路”,打造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