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物流枢纽。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物流枢纽节点布局,大力发展高效冷链物流、大型仓储、农村寄递物流,打造覆盖市镇村的三级物流网络。以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为平台,深度开展部省共建,打造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完善覆盖全国 600 多个大中城市的物流运输网络,在全国新建20个分中心、120个“落地配”服务点(虾谷小店),不断提高平台消费创造能力,力争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加快推进危化品物流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冷链物流中心、泽口临港物流园建设,引导零散物流企业退城入园。支持交投拓达、捷阳物流、鑫园物流、传化公路港等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引进京东、顺丰等企业建立区域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和冷链快递分拣中心,努力建设通达全国、供应全国的物流体系。

  健全政务服务体系。突出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政务服务功能,构建统筹市镇村的三级服务体系。高效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下沉”和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建强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提升政务服务“掌上办、就近办、马上办”效率,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加快市民之家建成投运,加强市镇村三级政务机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规范管理,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做到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高质效办理。

  (七)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推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挖掘降本空间,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做大做强,力争新增市场主体1.2万家、净增“四上”企业200家以上。

  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继续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打好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协同联动组合拳,落实好减税降费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更大政策支持。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助企纾困行动,增强政策时效性和精准性,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强惠企政策资金使用监管,确保资金“一竿子插到底”。

  加强全要素保障。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全方位保障企业用地、资金、用工等需求。实行“三个一批”,严格按规划供地,扭转“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坚持“亩产论英雄”,实施“标准地”出让和“工业增容2.0”工程,落实6000亩年度土地储备计划,保障土地供给。进一步加大专项债项目申报,争取债券资金30亿元以上。持续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确保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上市后备企业辅导培育,力争更多企业入选省“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实施“才聚荆楚”工程,引进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填补企业高素质人才缺口。

  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环境。高质量动态管理“十四五”项目库,谋深谋细谋实基础设施、流域综合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项目,加强投资项目“三库”建设和精准调度,力争全年储备库项目总投资达1500亿元以上。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四库”,实现项目滚动推进,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工业项目报建“零收费”服务流程和征地选址流程,实行容缺预审、联审联批,确保项目快报、快批、快建。全面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继续免收“两金一费”。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质效的高新区项目服务队伍,落实全过程代办和“双隔离”机制,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

  (八)在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发挥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敢“破”和善“立”并举,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改革路径,明确职能定位,高效配置资产。支持市城发集团、市交投集团、市公交集团等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企业造血功能,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组建市江汉投集团,搭建市域内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组建市城发置业集团,为城市更新提供保姆式、管家式服务;组建市兴潜人力资源公司,建成集聚人力资源、强化人才供给的“人才输入站”;组建市腾禹水利公司,管好用好水利工程,完善水利工程建设产业链。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双集中管理,充分发挥经营性国有资产效益。严格落实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制度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严控企业风险,保障企业行稳致远。

  进一步激发重点领域改革活力。统筹财政管理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开展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化、现代化、企业化的农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融合型和协作型教联体建设,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强化医共体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促进江汉油田和地方教育融合发展,加快江汉油田总医院改制,实现企地资源共享、协作互惠。落实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打造全省“三位一体”试点改革样板。积极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搭建青年有为城市平台。

  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动能。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主抓手,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70亿元以上。加快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武汉工程大学潜江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大学潜江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2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进转化科技成果1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亿元。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产业链领航企业20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万众创新,力争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件。积极创建“湖北省质量强省示范市”,打造更多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zhong/772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