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抢先布局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国家电网集中式储能电站建设,推进省电力绿色低碳园区、许继重卡换电项目及产业发展,助力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发展数字产业,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拓展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能工厂、智能园区等场景应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开通5g基站133个,力争数字经济产值增长5%以上。
四是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发挥经济发展“主阵地”作用,以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为重点,科学推进开发区扩区调规,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长远发展留足空间。支持开发区投融资公司市场化运作,参与建设人才公寓、市政道路、雨污管网等基础配套项目,提升园区自我发展、反哺财政的能力。深入开展“百园增效”行动,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帮助项目企业“拿地即开工”“拎包可入驻”,争创省级高新区。
(四)全力优环境,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服务的实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现象,力争进入全省营商环境第一方阵。
一是激发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享实验室,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研发活动,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6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市定目标。深入实施“六项工程”,深化与中国农大、北林大、南林大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创新人才 创业团队 优质项目”的引才模式,着力引进一批人才团队、创立一批科技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1%以上。
二是创优营商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治理,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推进“放管服效”改革,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健全完善“陪跑帮办”机制,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和特殊环节,推动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做到“清单、大厅、平台之外无审批”,打造“鄢好办”政务服务标准化品牌。优化法治环境,狠抓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从宽、从简、从速办理涉企案件,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有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积极承接省市下放的第二批86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县域经济发展自主权,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和融资能力。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推进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统筹抓好金融、价格、电力、供销社等领域改革,让改革持续释放“制度红利”。
(五)全力促融合,探索共同富裕。坚持以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城乡深度融合、生态环境优美、精神文化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先行示范,争当许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先行区”。
一是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任务,激活“人、地、钱”三要素,巩固拓展“鄢陵模式”。提升城市品质,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实施翠柳路改造、县实验小学新建教学楼等36个百城建设提质项目,稳步推进“三区一村”改造,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提升“15分钟便民服务圈”,探索建设“公园城市”。加强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优化污水、垃圾等运维模式,巩固拓展人居环境整治、户厕改造、果树进村成果,创建一批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
二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0.35万亩,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50万吨以上。做强乡村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按照“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要求,建设20万亩辣椒产业带,做强花木、果蔬、烟草、养殖等特色产业链,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风光带、展示带,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支持,推动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质量“双提升”。
三是促进群众收入均等化。聚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政策衔接、资金衔接、帮扶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统筹安排不低于1亿元的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主动融入“豫农技工”品牌打造,重点培育农作物生产、畜禽饲养、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职业群体,新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人以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善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六)全力优生态,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努力让鄢陵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