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园区承载平台。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家居、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推动智慧仓储物流基地、城市骨干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加快开发区产城融合规划编制,发挥土地容积率指标倒逼作用,全面提升园区土地使用效益,加大对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僵尸企业等治理力度,鼓励传统产业“零增地”技改,实现“标准地”供地全覆盖。
打好“双招双引”硬仗。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运用产业链招商、商协会招商、资本注入式招商、反哺式招商等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大力招引和培育一批投入产出效益高的优质企业。加强与合肥市、上海奉贤区、苏州吴江区全方位对接。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以上,其中10亿元工业项目2个以上,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80亿元以上。实施“漆园英才计划”,完善“育引用评”工作机制。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10个以上,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家以上。完成发明专利授权50件以上。成立蒙城吴江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与安徽财经大学开展全面合作。全面实施“创业蒙城”五年行动,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转化落地项目1000个,带动就业1.2万人。
(二)聚焦城镇化,着力在能级提升上求突破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多规合一”,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推进“一张图”数据库建设。高标准编制高铁片区、西北片区、涡北片区规划,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实施东片区成片开发。改造老旧小区33个,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2236套。启动城区水系清淤疏浚项目,完成主次干道雨水管网清淤150公里,新建改造供水管网5公里、供气管网21公里、污水管网6.8公里,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施纬五路10千伏供电项目提升工程。城市增绿30万平方米。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加速内畅外联互通。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阜蒙宿铁路、涡河蒙城港区建设,开工建设亳蒙、五蒙高速蒙城段,持续推进通用机场、通航产业园前期工作。完善骨干公路运输通道,g237及s305绕城一级公路和涡河四桥、五桥建成通车,综合客运枢纽站投入使用。畅通城区微循环,建成北九路、周元东路等9段道路,实施庄子大道等6条道路维护。完善交通内循环,优化城乡公交客运路线,加快省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00公里、危桥涵30座。完成农村公路养护200公里,建设“四好农村路”示范路5条。成功创建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推进城市精细管理。强力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水平,打造“网络 网格”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建设完整居住社区,推进“5分钟便利店 10分钟农贸市场 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圈建设。科学布点城区停车场地、汽车充电桩,开工建设西外环停车场等项目,新增停车位360个,新建改造公厕20个。强化市容市貌、“四大秩序”巡查整治,大力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健全物业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三)聚焦农业现代化,着力在“两强一增”上求突破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53万吨以上。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科技强农,加大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种植优质专用小麦165万亩以上,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4万亩。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实施机械强农,开展社会化服务行动,持续深化“六位一体”综合农事托管,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大幅提高。开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加快兴农绿港现代农业科技园、皖蔬岳坊基地建设,引进东宝食品、绿沃川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面积扩大至10万亩。加快建设畜禽养殖优质产区。实施黄牛产业提升行动,年饲养量5万头以上,打造万头养殖基地1个。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年出栏70万头以上。加快肉鸭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发展。引导粮食加工向休闲食品、畜禽加工向肉类制品、蔬菜加工向调理食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70亿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争创“蒙城黄牛”“蒙城玉米” “蒙城花生”地理标志商标,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成效凸显。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创建宜居村庄160个,省级美丽乡村12个。继续实施水系连通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提高沟河蓄水能力。扎实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成吕望水厂,启动三义、乐土等7个乡镇水源置换。完成农村巷道建设871公里,覆盖自然庄2220个。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坚决遏制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弘扬乡风文明新风尚。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监测排查,做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加大脱贫攻坚稳岗就业扶持力度。通过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扩大、转移性收入提升,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发挥党建引领信用村经验作用,助推各类经营主体优质高效发展。新增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60家以上。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深做实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经济强村占比持续提高。